孫旭明
摘 要:社會新聞是最具吸引力的新聞類型之一,也是傳媒贏得市場、戰勝競爭對手的一個重要“法寶”。不少報紙都辟有社會新聞專版,特別是一些都市類報紙,更是以社會新聞為主打,作為吸引受眾眼球的“亮點”;眾多電視臺、廣播電臺也越來越重視社會新聞的播出,把名為“民生新聞”的社會新聞作為吸引觀眾、聽眾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社會新聞;采訪;原則;方法
社會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說,只要發生在人類社會之中或者與人類社會有聯系的新聞事件的報道都屬社會新聞。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新聞的外延將變得無限廣闊,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的新聞類型;也就是說,所有的新聞都可以算作是社會新聞。
社會新聞采訪必須遵守兩條基本原則:一是客觀公正原則,二是受眾興趣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
(1)客觀公正原則。
客觀公正是所有新聞采訪通用的普遍性原則,也是社會新聞采訪必須遵守的首要原則。社會新聞是以大千世界作為自己的報道對象的。而大千世界猶如五彩繽紛的萬花筒,各種各樣的社會事件錯綜復雜、變幻莫測。正是由于社會新聞報道對象的復雜性,往往容易導致虛假新聞產生。為規避虛假新聞,社會新聞采訪必須堅持客觀公正原則。與此同時,社會新聞所面對的對象,是年齡、性別、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的受眾。為了吸引最廣泛的受眾,計會新聞最好具有通用性、普適性的特質,而進行客觀公正的采訪就是保證社會新聞具有通用性、普適性特質的必然選擇。社會新聞采訪只有堅持客觀公正原則,才能得到大多數受眾的認同,才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社會新聞采訪要堅持客觀公正原則,首先必須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就要求記者要有剖析鑒別、去偽存真的本領。進行社會新聞報道時,萬萬不可道聽途說,或者捕風攝影,抑或添油加醋,甚至胡編亂造。
社會新聞采訪要堅持客觀公正原則,還要求記者所報道的事實—定要力求全面、公正?,F實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惡。社會新聞要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就必須全面公正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現象。也就是說社會新聞不僅要表現真善美,也要揭露假丑惡。在處理社會新聞正面和負面報道的比例上,要盡量以正面報道為主,要多報退光明的、先進的、積極的事件與人物,著重發掘社會生活中的積極因素。與此同時,也不要忽視揭露社會陰暗面、鞭撻社會丑惡現象。當然,在報道負面新聞時,記者要充分考慮到事件的復雜性、敏感性,將就分寸,注意效果。負面新聞的報道量要適度合理,不能過于集中。
(2)受眾興趣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
受眾是社會新聞的接受者、鑒賞者,受眾閱讀、收聽、收看社會新聞完全是自覺行為,傳媒不能強迫受眾去閱讀、收聽、收看某一條社會新聞,因此不能滿足受眾興趣的社會新聞將有可能被受眾“棄之若敝履”。社會新聞的采訪必須從滿足受眾興趣出發,這既是記者和傳媒尊重受眾的表現,也是傳媒提高發行量或收視率、收聽率的重要手段。要滿足受眾的興趣,采寫社會新聞的記者應該密切關注受眾的喜好,努力采擷受眾最關心、與受眾生活最密切的新聞事實。
在關注受眾興趣的同時,社會新聞的采訪也要重視社會效益。滿足受眾興趣與堅持社會效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統一的,但兩者有時也有沖突。在兩者沖突之時,社會新聞的采訪要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注重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效果。
要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社會新聞的采訪不能為了滿足、迎合—些受眾的獵奇心理與低級趣味,去采寫格調不高的新聞,更不能去采寫那些大肆渲染兇殺、暴力、色情的“黃色新聞”。社會新聞不是花邊新聞,媚俗、獵奇、淺薄也不是社會新聞的特色。優秀的社會新聞應該是通俗而不庸俗,好奇而不獵奇,易懂而不淺薄。
獵奇、媚俗、淺薄的社會新聞,在短期之內也許能吸引一些受眾,但最終是會被較高層次的受眾所鄙視的。受眾需要感官的刺激,但更需要健康向上的感官刺激,需要精神的滋養和思想的啟迪。堅持社會效益和注意社會效果的傳媒,只要注意滿足受眾正當的興趣,勢必能吸引受眾,取得好的經濟效益。
總而言之,采訪社會新聞既要堅持客觀公正原則,又要堅持受眾興趣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原則。從事社會新聞的記者應該采集一些通俗易懂、可讀性強、雅俗共賞的社會新聞,為受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糧。
社會新聞采訪,理所當然要遵循一般新聞采訪的規律;一般新聞采訪所采用的方法,也完全適用于社會新聞的采訪。然而在采訪實踐中,由于社會新聞有著社會性、民間性、趣味性等特點,所以其采訪方法上也有著一些特殊的要求。
(1)認真細致的現場觀察。
社會新聞的內容異常復雜,很容易出現虛假新聞。為確保新聞真實,社會新聞采訪要盡量進行現場觀察,力爭獲得第一手材料;無法獲得第一手材料而只能得到間接材料,記者也應進行現場觀察,對間接材料進行驗證、核實。
社會新聞持別是突發性的社會新聞,現場性特別強,生動的細節往往瞬息萬變、稍縱即逝。記者只有通過認真細致的現場觀察,才能敏銳地用眼睛捕捉每一個形象以及鮮明、生動的細節,從而使所采寫的社會新聞充滿現場感,讓受眾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社會新聞的現場觀察應該是全面的觀察,這是因為社會新聞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只有進行全面的現場觀察才能得到豐富的材料和掌握全面的情況。全面的現場觀察,要求記者在進行觀察時,不僅要觀察事件發生、發展的情況,也注意觀察人物和周圍的環境,注意觀察現場的細節。
(2)循循善誘的人物訪問。
社會新聞的“社會性”、“民間性”特性,決定了社會新聞采訪要學會同平民打交道,搞好對普通人的人物訪問。只有這樣,采訪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社會新聞的采訪內容往往既紛繁瑣碎又錯綜復雜,需要采訪對象準確明白地講述與描繪。然而,社會新聞采訪的對象一般都是生活社會基層的平民百姓。由于在社會地位以及職業、文化程度、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影響,他們通常不太善于接受記者采訪。有的有可能很健談但滔滔不絕、文不對題給記者講個不停;有的可能不會、不愿、不敢跟記者說;還有的甚至會粗暴地拒絕記者的采訪。為此,社會新聞的采訪要特別講究技巧,搞好訪問;記者要擺正與采訪對象的關系,采取平等的視角,努力獲取采訪對象的信任;要用循循善誘的訪問方法,與采訪對象真誠交流。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訪問方式;對于健談的訪問對象,記者要注意引導,不能任由對方信馬由韁、天馬行空地談,要隨時提醒采訪對象圍繞采訪主題;對于不會、不愿、不敢說的采訪對象,記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并因勢利導進行談話,引導他說出需要采訪的事件;如果被采訪者實在有不愿說的苦衷,記者就不能硬逼采訪對象說,可采用別的采訪方式進行采訪。
參考文獻
[1] 張俊. 采訪中的提問策略[J]. 記者搖籃.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