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暉 張慶紅 徐文雅
泌尿外科B超室主要承擔泌尿外科病種的診斷、檢查和治療任務,如泌尿外科常規超聲檢查、前列腺穿刺、腎移植穿刺、PCNL術中超聲引導、腎積水穿刺、膀胱造瘺等。從屬于泌尿外科B超室的員工共1人,不從屬于泌尿外科B超室但在泌尿外科B超室工作的醫生及護士各2人。截止至2013年1月31日,泌尿外科B超室主要設備為彩色超聲診斷儀,輔助設備有三氧消毒殺菌器、觀燈片、治療車(不銹鋼)、打印機、診查床等設備。
2.1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制定方案、撰寫大綱→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總結、評價及建議。
研究分析時,我們以泌尿B超的收入數據和成本及費用數據為研究起點,對泌尿B超在經濟效益層面上進行大型設備的投資報酬率分析、保本分析及經營安全程度分析、設備成本回收率分析、投資回收期分析。再對其由經濟層面過渡到社會層面進行客觀的社會效益評價。
2.2 數據來源 一是收入情況來自于泌尿B超室工作量統計。泌尿B超的收入主要來自于泌尿系統常規超聲檢查、前列腺穿刺、腎移植穿刺、PCNL術中超聲引導、腎積水穿刺、膀胱造瘺等。我們以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樣本調查范圍,該科室的月收入詳細信息見表1。

表1 2012年泌尿B超室月收入情況
二是成本及費用情況來自于經管科。以2012年1月至12月為樣本調查范圍,泌尿B超的成本及費用分為人員經費、管理費用、衛生材料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無形資產攤銷費及其他費用六大板塊。固定資產折舊費為泌尿外科B超室主要支出之一約占成本及費用總額的27.89%,人員經費即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補貼、社保等約占成本及費用總額的25.11%,管理費用為居第三約占成本及費用總額的22.32%,衛生材料費占成本及費用總額的20.13%,無形資產攤銷費約占成本及費用總額的0.04%,其他費用(包括辦公費、印刷費、水電費、維修費、物業管理費等)約占成本及費用總額的4.50%。成本及費用的詳細信息可見表2。
三是設備概況及折舊明細來自于統計科。泌尿B超主要的大型設備為彩色超聲診斷儀兩臺,其余均為如打印機、診查床、治療車、微機等輔助設備。兩臺大型設備的入賬價值均過百萬,其余輔助設備原值的合計數不足2萬,相比之下輔助設備價值甚微,我們將入賬價值低于1000元的輔助設備列入低值易耗品科目。設備折舊均采用直線法,以2012年12月份為例設備具體折舊計算見表3。

表2 2012年泌尿B超成本及費用結構分析

表3 折舊計算表
3.1 凈收益 凈收益即為凈利潤,凈收益=收入總額-支出總額。凈收益越高則說明設備投資的回報越高。從泌尿B超2012年的月凈收益可以計算出年凈收益約為158.41萬元,月均凈收益約13.20萬元,每月凈收益在月平均線上下波動(見表4)。

表4 2012年泌尿B超月凈收益情況
3.2 投資報酬率 投資報酬率是指醫療設備年產生的凈收入與設備投資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投資報酬率=[(醫用設備收入-設備支出)/醫療設備投資總額]×100%。設備的投資報酬率越高,表明設備的經濟效益越好。如泌尿外科B超設備:

3.3 保本分析及經營安全程度分析 一是盈虧臨界點分析。我們建立年總成本的數學模型:設年總成本為Y,年固定成本為b,年設備完成總病例數為x,每完成一次病例的變動成本為a,則年總成本用公式表示為Y=ax+b。
假設每完成一次病例收費為P

由前表2(2012年泌尿外科B超室成本及費用結構分析)可知,泌尿B超年固定成本b=人員經費+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其他費用≈886 131.84元,年設備完成病例數x=25 341例,因管理費用按收入的10%計提,每完成一次病例的變動成本a=(年衛生材料費+年管理費用)/年完成總病例數 =653 675.40/25 341=25.80 元。
由前表1(2012年泌尿外科B超室月收入情況)可知,每例項目平均收費p=123.28元。

二是經營安全分析。安全邊際是指現有或預計的業務量(額)超過盈虧臨界點保本量(額)的部分。超出部分越大,則經營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越小,產生的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單位經營就越安全,經營風險就越小。

按照公認慣例,安全程度評價指標如表5所示,

表5 安全程度邊際經驗數據[1]
由此可見,泌尿B超設備安全邊際率已達64.13%,說明其運營是很安全的。
3.4 設備成本回收率 設備成本回收率=(設備次均收費/次均成本)×100%。設備成本回收率越高表明經濟效益越好。泌尿B超設備成本回收率=(123.28/60.76)×100%=202.90%。
3.5 投資回收期 回收期是指設備投入使用后,以每年取得的凈收益來回收初始投資所需的時間,投資回收期越短,資金回收速度越快,投資的風險越小。投資回收期=原始投資額/年現金凈流量=設備初始投資/(設備年凈收益+設備年折舊+無形資產攤銷)[2]。

投資回收期較短,資金回收速度較快,設備投資風險小。泌尿B超的設備使用年限均遠大于1.76年,則表明設備應該會有比較大的盈利空間。
作為公立醫療機構,醫院的運營誠然需要經濟效益的支撐,但是良好的社會效益更是醫院發展的催化劑和醫院持久生命力的源泉。對于醫療設備的社會效益,從患者的角度主要體現在提供服務的收費水平、質量、數量、服務態度、就醫環境等方面;從操作設備員工和診斷醫生角度主要體現在工作的環境、工作量水平、診斷正確率、以及自身的服務價值得到認可程序等方面。在此,我們從患者和醫院員工的角度來評價泌尿B超室設備的社會效益情況,并提出相關建議。泌尿B超2012年月完成病例數如表6:

表6 泌尿B超2012年月完成病例數
2012年泌尿B超共完成病例數=25 341(例)
我們按每周工作5天估算,泌尿B超全年工作天數=260(天)

我院泌尿外科B超室共有兩臺超聲診斷設備,故每臺設備每天完成病例數約為49例(97.47÷2≈49例)。以每臺設備每天實際工作時間為7小時來估算,則每例病例平均能分配到的時間只有8.57分鐘(7×60分鐘÷49=8.57分鐘)。由此看來,每臺B超設備每天的工作量已達到飽和狀態并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醫療價值,其社會弊端同時也由此產生。對于患者,他們每人所能分配到的診查時間并不充足,并且會面臨做診查前漫長的排隊時間,同時排隊患者越多進一步又致使診查環境惡劣;對于醫院設備操作員工,在飽和工作量的狀態下他們幾乎沒有閑暇時間,工作狀態繁忙易疲憊、煩躁。
改善上述情況最主要的措施是增加設備,增加員工。假設我們增加超聲診斷設備、打印機、診查床、微機各1臺,同時配備相應的醫生、護理人員各1人。以目前的物價水平估算,增加超聲診斷設備、打印機、診查床、微機這一整套設備需增加設備投資250萬,增加相應的醫生、護理人員各1人,每年將增加人員經費約15萬元。此時:

經濟效益是醫院發展的推動力,醫院的社會效益確是醫院經濟效益的根本。在增加設備和醫務人員的情況下,盡管從經濟效益方面來看延伸了整體設備的投資回收期,使經濟效益略有下降,但設備及人員的增加致使患者就診環境和醫務人員的診治環境有所改善,促使了醫療設備在它6至10年壽命期內的社會效益得到大大提升。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泌尿B超應該加大對設備和人員的投入,營造更好的社會效益。
為進一步加強醫院大型設備的管理,提高設備整體效益,在管理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方面問題:一是建立健全設備的引進、使用、報廢等管理規章制度,合理使用醫療設備,減少人為的損壞和閑置。二是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增加設備及醫務人員的投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就醫需要,實現醫院與患者的共贏。三是合理估計設備殘值及折舊年限,結合財務計提折舊費的要求和科室核算管理的要求,合理選擇設備的折舊方法。四是成本開支上杜絕浪費,節約水電、辦公耗材及醫用耗材。五是定期對設備維修技術人員進行培訓,提高維修水平從而提高設備的完好率和使用率[3]。六是從分析上來看,該設備的經濟效益是建立在有足夠的病員數量基礎上的,與泌尿學科、生殖男性學科的技術實力和學科發展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設備購入多少為宜需要有充分的科學論證。
1 李世俊,張楠,解迎剛,等.關于大型醫療設備經濟效益分析系統的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09,30(2):45 -47.
2 汪君,李清華,余浩杰.大型醫療設備帶給醫院經濟效益的循證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12,38(8):91 -92.
3 林東曉.大型醫療設備經濟效益分析在醫院管理中的價值[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2):1066-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