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摘要:經濟法價值取向作為經濟法實踐的指導思想,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規范和制約的作用。任何社會的發展,都有一個整體的價值追求目標,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社會也必然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體系。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取向,則應構建一個以公平為主、效率兼顧、個體、集體、國家利益相統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價值導向的目標系統。
關鍵詞:市場經濟條件;經濟法;價值取向
一、經濟法的價值取向:經濟法的本質屬性
經濟法是指國家為了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建立的獨立法律部門,通過它干預經濟運行,宏觀調控經濟,并致力于調整經濟管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以實現對經濟社會總體效益和效率的保護為其根本價值。價值取向是指當所追求的多個價值目標出現矛盾時最終的價值的選擇方向。而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是指經濟法本身具有的、充分體現經濟法核心并符合經濟主體對經濟法的要求的最基本的屬性。它是經濟法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它決定了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調整對象、范圍,是經濟法所追求的具體理想目標。現代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決定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應定位于保護和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利益。社會經濟利益包括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理想的經濟法致力于推進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和諧一致發展,實現兩者的融合互動。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每一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作為利益表現出來。每個經濟主體都在追求各自的社會利益,而這一過程則構成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法的價值取向則在于促進這一過程良性平衡發展。
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產物,經濟法制約和約束社會經濟發展,并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經濟法體現著社會經濟生活的運行規律,因而一種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價值取向必須反映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運行規律及內在要求,與社會經濟的核心精神及運行目標保持一致,并適應其所規范和調整的經濟生活的價值取向。隨著時代的發展,一成不變的經濟法價值觀已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一個動態發展的經濟法價值取向。因而經濟法價值取向的確定一方面必須體現當前社會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特質,與其他法律部門相比,具有自身特性。另一方面必須體現當前社會經濟法的根本任務和追求,從而對社會經濟有原則性的指導意義。只有形成一個完全符合社會經濟特質的基本價值取向,經濟法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最大化的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人類福祉。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特征
1.市場經濟多主體共同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必然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征。如在所有制結構時,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多種經濟制度和分配方式并存,形成了市場經濟主體百花爭鳴的局面。這種市場經濟多主體大大解放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被束縛的生產力,一方面對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活躍市場主體和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中的每一個經濟主體都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從而促使社會經濟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使得自由競爭、優勝劣汰、追求效率成為經濟發展口號和市場基本規律。多種市場經濟主體共存,更好地促進競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推進社會生產率的提高。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利用外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我國企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從市場經濟的運行上來看,其大力推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繁榮景象,在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追求公平,崇尚個性
在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國家經濟政策和經濟目標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挑戰。計劃經濟條件下,產品實施統包統銷,分配上強調平均主義,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公平,講究競爭。由于市場經濟本身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及激烈的競爭體制,利益的分配不再以平均分配為目標,主體成員與其創造價值直接掛鉤,每個利益主體不可避免的要求分配公正和機會、競爭均等的要求,市場經濟以尊重每一利益主體的獨立、平等為前提,在價值分配中尋求公正合理性的利益分配。
計劃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活動主要由國家統一配置,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局部服從整體。打擊了經濟主體個性的發揮和參與經濟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和資源位置的一種方式,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奉行的是優勝劣汰的原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制模式,人們開始崇尚個性、開始追求一個公平、自由的市場發展環境。
三、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價值觀體系
1.公平為主,效率兼顧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價值取向應注重解決好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講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進和諧,堅持效率和公平有機結合才能更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公平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如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公平和效益作為事物的兩個方面,既有相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一致的關系,尋求兩者協調一致關系,是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必須解決課題之一。市場競爭機制導致發展經濟過程中收入差別的存在,并可能在一定范圍內擴大,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因而在實施分配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強調公平為主,效率兼顧的經濟法價值取向,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同時注重社會效益提高,促進經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目標。
2.兼顧個體、集體、國家利益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經濟主體競爭激烈,競爭是市場活力的源泉,沒有競爭就不可能優化配置社會資源,但有競爭力便有利益沖突。過去的計劃經濟實施平均主義,過于強調集體、國家利益而忽略個體利益,嚴重地打擊了個體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個體參與經濟活動熱情降低,必然致使社會平均效率降低,從而損害集體和國家利益,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因而,為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形成機制。市場經濟需要鼓勵個人、企業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同時,自覺遵守國家法律規定,承擔社會責任,維護國家利益,培養愛國情操,形成良好社會道德。經濟主體應追求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的統一和諧,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保證其行為合法性,彼此間形成規范有序的合法關系。國家司法部門嚴格遵守法律約束,嚴格執法,打擊一切不法行為。理性把握經濟與經濟秩序間的平衡協調,保障社會經濟活動合理有序進行,實現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的和諧統一。集體和國家充分重視個人利益,鼓勵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獲取正當的物質利益。而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和國家利益相沖突時,則需提倡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國家利益至上,充分發揮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協調好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保證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實現并推進社會經濟活動健康發展。
3.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價值目標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實踐,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與此同時,經濟法規范和調整社會經濟生活,其價值取向需正本清源,真正確立“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并把這種價值取向貫徹到有關經濟法理論和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層次之中。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基本價值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價值目標。人在經濟活動中占主體地位,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經濟法的價值目標為公平、效益、社會整體利益等,但這些價值目標一旦離開了人的存在則毫無意義,只有當這些價值目標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時才有其存在意義。因此,經濟法的最終價值目標必須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一切經濟法則、價值目標及經濟活動只有當它有助于實現人類全面自由發展時才有價值及意義。因而,經濟法的設立與存在不應當只是單純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存在,在另一種層次上,其應為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而存在。
參考文獻
[1]林曉芳.試論經濟法的價值[J].財經政法資訊, 2005(6).
[2]張英.經濟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新論[J].學術交流,2008(6).
[3]鄧彥,余三鄉.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價值取向的幾點思考[J].求實,2005(10).
[4]羅穗.淺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生價值取向[J].知識經濟,2010(18).
(作者單位: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