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龍成,楊 煜 (江蘇省建湖縣人民醫院,江蘇 建湖 224700)
在國內醫學外科治療技術水平日益提高的影響下,對結腸癌采取手術治療也取得了顯著性的進步。筆者通過給予兩組結腸癌患者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法,分析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結腸癌癥手術治療中的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80例結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80例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50歲,平均(62.85±3.56)歲。病程0.05~5年,平均(1.75±0.41)年。80例患者均無病灶轉移。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法,術后對所有患者隨訪1~3年,對兩組患者術后3年存活例數、局部復發情況、殘端腫瘤殘余以及吻合口漏的情況做詳細記錄,并進行對比。
1.2.1 對照組:給予傳統手術治療。
1.2.2 觀察組:給予完整結腸系膜切除手術治療。術前準備與傳統手術治療的相同。患者術中采用仰臥體位,術中首先對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以及腫瘤腹腔內種植的轉移情況進行探查,同時去除具有可疑性的組織送去冰凍病理檢驗。接著分離兩側的結腸系膜,并將處于腸系膜下部的血管分離。清除干凈鄰近血管的脂肪組織以及位于血管根部的淋巴結,將腸系膜下方血管夾閉同時切斷,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結腸切除與斷端吻合。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使用χ2檢驗各項指標幾率之間的對比,若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術后殘端腫瘤殘余與吻合口漏情況[例(%)]
術后,觀察組各項觀察指標(3年存活幾率、局部復發幾率、殘端腫瘤殘余幾率、吻合口漏幾率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表2。

表2 兩組術后3年的存活情況以及局部復發情況[例(%)]
結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多發群體為老年患者。據統計,全球每年病發結腸癌的患者已超出1200萬,多伴有其他嚴重并發癥,例如腸梗阻等[1]。癌性腸梗阻屬于老年疾病中較為嚴重的疾病,若不給予適當的處理將會威脅患者的生病。
結腸癌傳統手術方法術后局部腫瘤的復發幾率較高,患者短時間內的存活率偏低,其吻合口漏產生可能性較大。觀察組研究結果表明,在結腸癌治療中應用完整腸系膜切除可有效降低手術后局部腫瘤的復發幾率,并提高結腸癌患者的存活率,為結腸癌患者提供繼續生活的動力。此外,完整切除結腸系膜還可保護盆腔臟筋膜,防止直腸系膜受到損傷[2]。因此,在結腸癌手術治療中應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手術治療方法可明顯提高患者3年存活幾率,并降低局部腫瘤的復發幾率,減少殘端腫瘤殘余以及吻合口漏的發生,值得在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1]劉奕武,沈雄飛,程 勇.結腸癌完整腸系膜切除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4):345.
[2]楊 猛,劉質澤,黃林平,賈振庚.直腸系膜切除在直腸癌前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9,2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