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2013年2月16日晚,央視主播在《新聞聯播》結束語中提醒觀眾關注其官方微博,“如果你還想獲取更多的新聞資訊,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博@央視新聞。”這個變化引發網友熱議——在新聞“微”時代里,《新聞聯播》也HOLD不住了!微博、微信搭建了一個無“微”不至的信息傳播平臺。
借助于WIFI,公交、地鐵、咖啡廳、臥室——但凡稍有片刻小坐之地,人們通過手
機、平板電腦等工具就可知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大小事件。打開電視、報紙、雜志,隨處可見眾多新聞媒體提供的“二維碼”的身影——它猶如一把電子密鑰,打開后你會發現一個個精心為你打造的傳播平臺,無數網絡編輯猶如四處密布的神經末稍為你鏈接、傳遞鋪天蓋地的信息。“微”技術將你我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變成了信息發送器、中轉站、終端,它逐漸改變了我們舊有的接收、傳遞信息的方式,快捷、方便、隨時隨地是它最突出的特點。
不得不說的是,相比較傳統新聞平臺,“微”新聞為我們提供了更個性化、更貼身的服務。它對資源所做的細化分工達到了一種極致,人們可以在這個巨大的新聞資訊“超市”內選取任何想要的“商品”,這是一種主動選擇的權利。正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價值取向不一,所以受眾現在更傾向于自主“訂購”,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足夠的資源?!拔ⅰ毙侣劦膬r值也體現于此,正如一句廣告語所言:“科技取悅于人”。
從運作的角度來看,對新聞資源的專業化、欄目化定位是“微”新聞的基礎,社會、娛樂、軍事、購物、教育等內容在其中得到了細化和拓展。雖然傳統媒體一直在做這樣的工作,但只要我們設想一下——當這個巨大的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聞資訊平臺不斷完善其架構,不斷充實、刷新其內容的時候,傳統媒體應該如何讓受眾能在片刻閑遐都光顧我們的媒體,我們能為受眾提供哪些更好、更方便的服務?《新聞聯播》結束語的改變正向我們發出了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那就是接受、學習、融合、創新,相互對立難免此消彼長,通融并濟則相得益彰,只有變化才是永遠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