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浪漫與古典的完美結合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張龍
在西方音樂史中,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是兩個相鄰的時期。在古典主義后期和浪漫主義前期的這段時間里,在音樂風格方面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而是形成一種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局面,儼然形成了古典與浪漫并存的獨特風格。在當時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門德爾松就是其中一位。
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早期德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一位生活在浪漫主義時期,卻繼承和發展了古典主義時期創作風格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不能說哪部作品屬于古典風格,哪部作品屬于浪漫風格。這是因為在門德爾松的作品里并不是把“古典”和“浪漫”劃分得很清晰,而是把兩者進行完美地結合:既有古典的嚴謹、清新,又有浪漫的自由和想象。最具代表性作品是《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并與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并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當時其他作品最大的不同:1.樂曲開頭沒有大段的樂隊鋪墊段落,直接是小提琴奏出主題。2.三個樂章之間沒有斷開,而是不間斷的演奏,一氣呵成,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手法。后來,許多追隨者也效仿了這種手法。3.華彩樂段不是演奏者即興演奏,而是由作曲家親自寫出。
創作背景:《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源于門德爾松在1838年7月30日給自己的童年好友——小提琴家大衛的允諾。但在接下來的6年里,門德爾松一直忙于各種演出,無暇進行創作。1844年7月門德爾松為了休養自己長年勞累的身體,來到位于法蘭克福附近的索登避暑山莊,與正在度假的家人會面。正是在毫無工作壓力的索登田園生活中,他完成了6年來的夙愿,也給喜愛音樂的人們奉上了一首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1845年3月13日,《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格萬特豪斯首演獲得巨大成功。由丹麥作曲家、指揮家戈蒂指揮,德國著名的小提琴家大衛擔任小提琴獨奏。此曲是門德爾松和大衛合作的產物,也是這兩位音樂家美好的友誼奉獻給世上的果實。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按照傳統的協奏曲形式寫成的,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所采用的是奏鳴曲式,是熱情的快板。第二樂章就像一首無詞的船歌,以三段體的形式寫成。第三樂章采用了回旋奏鳴曲式,風格輕快、熱鬧、充滿活力。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Allegro,moltoappassionato(富于熱情的快板),e小調,2/2拍,不僅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樂章,而且還占據了整部作品近一半的篇幅。遵循傳統的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Conda。
在呈示部的開始部分,作曲家沒有按照慣例使用大段的引子進行鋪墊而是開門見山,在一個半小節的主和弦分解音型后便由小提琴奏出了主部主題熟悉而優美的旋律,猶如涓涓泉涌,流入人們心田。
主部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隨后由整個樂隊奏出主部主題,使主部主題得到了加強和升華。連接部依次通過音階、雙音、三連音、分解和弦的形式進行展示,相當自然的引出了副部主題。副部主題先由長笛、單簧管以四重奏形式陳述而出,自然地流淌到小提琴獨奏的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顯然有些多愁善感,它是作曲家內心深處對于歲月流逝的一種依戀,顯露出惆悵的情思,似一首幽靜的抒情詩。主、副部主題之間雖然有所不同,但沒有像傳統奏鳴曲那樣構成強烈的對比和沖突。有人將主、副部主題比喻為一對俊俏的姐妹,她們容貌各異,但性情相同。
在展開部中,作曲家給予主、副部主題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兩個主題交替變換身姿,呈現出青春誘人的美。在展開部結尾處的主部主題動機引領樂曲達到了第一樂章的高潮一一華彩樂段。這時獨奏小提琴再也按捺不住激蕩的心潮,它以高難度的演奏技巧進行了協奏曲中慣有的華彩樂段的演奏。門德爾松沒有按照當時的慣例讓演奏家即興演奏,而是同首演這部協奏曲的小提琴家大衛詳細商計了小提琴演奏技巧,將華彩樂段直接寫出。既保持了作品的抒情風格,又將小提琴技巧展現的淋漓盡致。將樂曲的第一樂章推向了高潮。
在華彩樂段末,再現部悄然出現。主部主題依然在e小調上呈示進入副部主題后轉入e小調。長大的尾聲對各主題進行了總結但并未結束在主和弦上。樂章結尾處,大管吹出的一個悠長的音符,曲徑通幽,將旋律很自然地引入到了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就像一首無詞的船歌。行板,6/8,是整部作品中最慢的一個樂章,所呈現的風格與另外兩個樂章不太相同,即沒有第一樂章的熱情,也沒有第三樂章的歡快。筆者較為傾心于此樂章,她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小提琴以三拍子的長音揉弦進入,直接把聽眾帶入恬靜的世外桃源。
以三段體的形式寫成,三部曲式的首部在C大調上陳述出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甜美怡人,C大調的音色和6/8拍的節奏營造出了湖光山色的音樂氛圍。這得益于門德爾松豐富的游歷。開始主題小提琴沒有任何華麗的展開,只是在弓弦之間緩緩傾注出無窮盡的抒情旋律,委婉而略帶淡淡的憂思,展現了門德爾松最為浪漫的情緒。樂章的中段是一個莊重的新主題,它采用了緊促的敲擊式的節奏,造成急切的氣氛,擾亂了第一主題船歌般安謐意境。以后獨奏小提琴大量使用雙音和八度演奏技法,它與擔任協奏的管弦樂隊朦朧的音響相觸,匯成似夢非夢的迷惘思緒.很快作曲家悄悄釋去了憂煩,再次吟唱。如歌的第一主題,雙音震音的手法來自于中部這與首部形成對比.隨后又回到首部的織體并平靜的結束在C音上。旋律輕盈飄逸,漸漸消逝在渺遠的寂靜中。
第三樂章,是一首歡快熾熱的回旋曲。終曲樂章“忽如一夜春風來”,在管弦之林吹開了一片燦爛的花海。獨奏小提琴奏出了一支清雅的音調,猶如春花在風中飄搖。管樂的呼喚,弦樂的流動,構成歡樂的春之交響!
終曲樂章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活躍、跳動,使人想起《仲夏夜之夢》中的幽靈的主題。主題的風格是門德爾松音樂中最為典型的:精巧、靈敏,獨奏小提琴就像是一群快樂的小精靈,踮著腳尖跳出春之仙子的舞蹈。灑脫的步調.機敏的軀體.煥發出蓬勃的青春活力。第二主題由樂隊全奏。它是歡樂、熱鬧的。它移到了B大調上,先由樂隊奏出。效果強健有力,也有喧鬧情緒的一面。緊接著獨奏小提琴進入,重現的音樂主題變得更加緊湊,像是作曲家意識到告別人生的時日,急切地要把人世間美好的春意歸容到自己熱情的懷抱中。
在最后樂章中,所有的主題都充滿著向前發展的動力,音樂的進行急速,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富有細微的變化。輕快、熱鬧、精力充沛,這是第三樂章的特點。作者在這里運用了小提琴的各種技巧,使這首樂曲新穎美麗、充滿迷人的色彩。
浪漫與古典的對比:感性與理性、主體與客體、本能與理智、想像與規范、神秘與常識、超自然與可理解、無盡的渴望與節制條理、無拘地表達感情與冷靜深思等等。
古典、浪漫時期的主要音樂風格在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里都有所體現:旋律追求優美動人的氣質,傾向于整齊對稱的方整性樂句結構;調性、和聲的安排上升為結構作品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強調“人”和他的本性,突出“個人”是感覺的中心、感情的焦點、幻想的主體,即使是表達一種對大自然的親近感,也是通過贊美自然來抒發自我的渴望。整部作品中不表現強烈的戲劇沖突,追求趣味性以及和諧的美感,旋律優美而富有歌唱性,容古典精神與浪漫因素于一體。即追求嚴謹典雅的古典風格,又善長用音樂來抒發對大自然文學歷史的內心體驗。
綜上所述,門德爾松所建立起來的風格,是逐步演進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是在他的前驅者的勞動成果上發展起來的,是建立在前人確立的藝術原則的基礎之上的。在形式上他嚴格地遵循著海頓建立的準則,而又絕非亦步亦趨;他的原始構思嚴格規整,而又處處充溢著自由的精神,這種自由精神是由貝多芬極其成功地灌注到音樂中,又由其后的作曲家們無一例外地努力發揚光大的。所以,有人稱門德爾松是“生活在洶涌澎湃的浪漫潮流中的一個冷靜的古典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