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片段與評析】
□里可以填除0外的任何數
“商不變性質”鞏固練習片段
在學生學習了商不變性質,完成了基本練習后,教師出示習題:在□里填上什么數,使商不變?
(32×4)÷(8×□)=4 (32÷4)÷(8÷□)=4
(32÷□)÷(8÷2)=4 (32÷□)÷(8÷□)=4
反饋時,教師著重講評最后一小題。整個過程如下:
師:這題該怎么填?
生1:填4。
師:有不同答案嗎?
生2:填1。
生3:可以填1~9各數。
生4:可以填任何數,只要相同就可以了。
師:你們明白他的意思嗎?
生5:0除外。
師:是嗎?
生:因為任何數除以0沒有意義。
師:□里可以填除0外的任何數,只要相同就可以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商不變性質。
師:(板書a)如果老師用a表示這個數,行嗎?
生:我還有一點意見,應表明a不等于0。
……
(評析:僅僅是一道習題,教師能如此挖掘其中的極限思想,并在反饋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地加以概括和抽象,最后用字母a表示□中的數。這樣的教學既鞏固了學生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數學歸納能力。)
與■相等的分數寫不完
“分數的基本性質”延伸練習教學片段
在學生完成了一些鞏固練習后,補充了這樣一組習題:
■=■ ■=■ ■=■ ■=■
反饋講評后,要求學生在1分鐘的時間內寫一些與■相等的分數。
反饋情況如下:
師:你寫了幾個?
生1:我寫了7個。
生2:寫了10個。
生3:33個。
師:如果有時間讓你們繼續寫,還能再寫嗎?
……
(評析:■=■和要求學生在1分鐘的時間內寫一些與■相等的分數,這些教學材料都蘊含著豐富的極限思想,這樣的設計,既能夠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鞏固和理解,又巧妙地使他們從“數量”上感悟與■相等的分數“寫不完”,有“無限多”個。)
和0.3相等的數有很多
“小數的性質”最后的練習設計
把下面各數中大小相等的數分別寫在兩個圈里:
3.0 0.30 0.030 0.300 3.000 3.00
和0.3相等的 和3相等的
■ ■
學生集體完成后,教師對教材進行了更深的挖掘,繼續就“與0.3相等的小數還有哪些”展開了教學。
師:與0.3相等的小數除了這些還有嗎?
生:有。
師:你能寫出哪些?請寫在紙上。
等學生寫一些后,教師組織反饋。
師:你寫了幾個?還有嗎?
學生紛紛匯報自己寫的情況。
教師繼續追問:“如果讓你一直寫下去,怎么樣?”學生表示還可以不斷地寫。緊接著教師又問:“為什么這些小數都和0.3相等?”從而引導學生再次運用小數的性質來說明理由。
(評析:這樣的練習設計,能“使人人有事可做”,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地給學生發現事物的機會”,并給予恰當的幫助,讓學生在可能的條件下親自去發現盡可能多的東西。)
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學片段
上課一開始,教師就在黑板上寫上了課題。
師:(課件出示一個圓)要知道這個圓的面積,怎么辦?
生1:可以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
師:怎么轉化?
生2:把圓平均分。
師:(大屏幕上演示把圓平均分成了2份,把兩個半圓使勁
拼)還是一個圓,轉化不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怎么回事?
生3:平均分的份數不夠多。
師:是這樣嗎?那我們再分得多一些,請大家仔細觀察。邊說邊課件演示把一個圓分割為小扇形,并試圖拼成長方形,從平均分成4個、8個到16個。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同桌輕聲交流一下。
生4:16個拼起來,比較像長方形。
生5: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
師:你們同意他的看法嗎?(學生表示同意)那我們再來分一分這個圓。邊說邊用課件演示:把圓平均分成32個小扇形,64個小扇形……
師:大家仔細看一看、想一想,如果一直這樣分下去,拼下去會怎樣?
生:拼成的圖形就真的變成了長方形,因為邊越來越直了。
師:這些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這個圓究竟有怎樣的關系?
也可以自己動手把圓紙片剪一剪、拼一拼、看一看還能不能拼成其他學過的圖形?
……
(評析:當圓分割成的小扇形的份數增多時,每個小扇形的曲邊就會逐漸變直,所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形。當圓分割成的小扇形無限增多時,所拼成的圖形便轉化成了長方形,從而可準確地求得圓面積。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非常自然地體會了用“無限逼近”來求得圓面積的方法。同樣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也是通過分割、拼補成長方體進行的。)
【體會與思考】
小學數學課本中,有許多內容需要讓學生初步具有“無限”的觀念,遠遠不止本文所收集的這些。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里去領略“無限”的含義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許多老師在具體進行教學時,往往不等學生充分感知、體驗,簡單地列舉了幾個例子,就急于把結論和盤托出。即使運用歸納法,也總是有不“到位”的感覺。而從這些課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師們都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造機會讓學生在不斷體驗中,感悟“無限多”。這些教師之所以能這樣做,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內容外,教師自身豐厚的數學功底也有很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