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衛華
化學概念把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識、化學原理、化學計算、化學實驗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是初中化學教材的特點。化學概念是整個化學基礎知識的基礎,離開化學概念,就無法進行化學教學。
一、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抽出概念的本質屬性,著重對概念的理解
要使學生真正形成正確的概念,必須通過他們自己的思維活動,把握住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五個方面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第一,概念的來源(為什么要引導這個概念);第二,抓住定義中的關鍵字詞,深入分析,抽出概念的本質屬性;第三,找出該概念的使用條件;第四,運用;第五,發掘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因此,教師最恰當的教學原則是緊緊抓住概念的各種屬性,邊分析、邊誘導,引導學生從眾多的屬性中抽出該概念的本質屬性,從而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二、給概念下定義時既要注意科學性,嚴密性的一面,又要照顧到概念的發展,靈活性的一面
教師在講解概念時,語言是否科學,邏輯是否嚴密,都直接關系到概念的準確性。例如:氧化反應的定義,其中的“氧”不能用“氧氣”,否則,這個概念就講死了,因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也屬于氧化反應,氧化銅中含有“氧”,而不是“氧氣”,因此,教師講解概念時,必須做到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三、溝通概念間的聯系,分類對比概念間的異同,溫故知新,新中悟舊,通過分類對比,引導學生織成概念網,形成知識體系
對比相似概念的異同,溝通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進而形成概念的知識體系,是加深對概念理解,鞏固概念的有效方法。
分類比較是進一步鞏固概念的方法。例如:酸、堿、鹽及氧化物、化合物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單質、化合物、純凈物、混合物之間聯系與區別,就可以得到反應物質組成的知識體系。
通過分類對比,引導學生組織、形成有一定體系的知識——概念網,是學生鞏固概念的一種重要方法。
四、以概念擬題,以題帶概念,互相穿插,注意概念的經常鞏固和運用
對學生來說,僅僅在頭腦中形成一定體系的概念網是不夠的,著重在于應用,這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方法,應用概念時,應以概念擬題,以題帶概念,互相穿插。
我們可以從水和氯酸鉀的組成去分析,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氯酸鉀是由鉀、氯、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以概念擬題,可以問學生:“水是氧化物,因為水中含有氧元素,因此,氯酸鉀也是氧化物,這句話是否正確?”學生通過分析,得出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原因是,氯酸鉀雖含有氧元素,但氯酸鉀是由三種元素組成的,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其中有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以題帶概念,可以舉出氧化鎂、氧氣、高錳酸鉀、氯化鉀等物質為例,要求學生找出屬于氧化物的物質,學生通過上述四種物質的組成去分析,就會得出氧化鎂是氧化物,至此,學生對氧化物這個概念理解就非常深刻了。
講了的概念,應強化鞏固和應用,出一點典型的題目,讓學生循序而練。待概念掌握得比較扎實后,再加強綜合練習,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概念的教學既是認識過程,又是學生智力開發、能力提高的過程
認識是沒有止境的,概念的發展是人的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概念教學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螺旋上升的,不單是因為概念的歷史發展具有階段性,同時也因為教學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此,教師在概念教學時,應事先鉆研教材中概念的系統和發展程序,制定形成和發展學生化學概念的計劃,按教材中概念的系統分階段提出具體要求,千萬不要在一次教學中追求“講深講透”而違背概念發展的階段性。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地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化學概念,要使學生在掌握概念的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作者單位 江西省廣豐縣蘆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