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仁華
故事敘述
開學初的一天上午,小攀同學淚流滿面地跑到辦公室告訴我,他媽媽送他的價值300塊錢的鍍金新陀螺丟了。看著平時活潑機靈的小攀傷心的樣子,我也不禁心疼起來。
我一邊安慰他,一邊思考著尋找方法。他回憶說昨天是和同班的張××一起玩的陀螺,并表示在池塘邊洗手時忘了拿。我提醒他應該在池塘邊找找,但是他表示已經找過但沒找到。
憑我多年當班主任的直覺,陀螺可能被張××同學撿走了。他曾偷拿母親的零錢買零食吃,被母親責打卻矢口否認。如果我直接去問他,他肯定不會承認的。當我走出教室發現張××獨自在花壇邊看著。我走過去,叫上他一起跳繩,張××這下玩得可開心了。然后我漫不經心地問他喜不喜歡玩陀螺。他表示很喜歡,并說自己家里有高級陀螺。但是過了一會又矢口否認自家的陀螺高級。在第三節班會課上,我給孩子們講了《拾金不昧》的故事,并出示自測題,讓做到的同學畫上小紅花。張××沒有畫小紅花。快放學的時候,我讓張××幫小攀找陀螺。最終小攀順利找到陀螺。此后,我開始經常找張××談心,借給他有益的書。張××漸漸
走出了陰影,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臉上有了燦爛的
笑容。
評析
如上例所講,張××同學拾到新陀螺時,忍不住留下據為己有。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打定了主意,絕不承認撿到陀螺的事,由于心中有事,這使得他課間休息也不敢與同學做游戲。老師通過漫不經心的談話,調查了解情況,張××無意間說漏了嘴,又想挽回來,這更證明了老師的判斷。班會課上,學習了《拾金不昧》的故事,張××心中又重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自測題時,“想畫又沒畫”,也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教師抓住了學生的這一情感變化,又以親身經歷教育學生如何處理自己無意間做錯的事,使張××好像想到了什么。教師抓住這個關鍵,叫出張××與之單獨談話。用商量的口氣,“你愿意幫他找回來嗎?”教師最大限度地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并且暗示“找”的方法。這樣,老師給了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其自我悔過,學生也完全卸下了包袱,輕松改錯,將陀螺悄悄地放到池塘邊的草叢中,等待“失主”。
在處理這件事中,教師注意了“口下留情”,沒有“審訊”,沒有批評,沒有指責。在與學生親切誠懇的交談中,寄予殷切希望,用故事啟動學生戰勝自我的力量。學生通過自我認識、調節,從而改正錯誤。教師對學生寬容、友善、信任的態度恰是學生自我悔過的“催化劑”。
(作者單位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