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河北保定071000)
投入產出法的創始人是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惕夫。1953年,他完成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文,文中首次系統闡述了“投入產出理論”的基本原理,這意味著“投入產出理論”的研究獲得了重大的成果。
投入產出分析的理論基礎是一般均衡理論。根據一般均衡理論,總投入和總產出應該是平衡的,并按照該均衡關系建立數學模型。該理論中的投入要素包括維持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物質資源,此外還要計算該投入相對應的消耗系數,即其產出情況,通過比較本行業的投入產出表,判斷在生產過程中是否存在附加值,并參考附加值的信息,對被評價單位的績效情況進行評價。
投入產出理論是構建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支出指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財政支出數量和使用方向;產出指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效果效率,包括學生質量、科研能力以及社會滿意度等。
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對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支出使用綜合效益的衡量,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支出規模、方向合理化發展,能夠為資金配置和決策使用提供有效依據。而高校職能是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指標體系設計的直接依據,指標的設計必須有利于高校職能的實現。為了更好地引領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對我國高校職能進行重新界定,高校有三種基本職能:
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激烈的國際競爭要求大學的首要職能就是培養參與國際競爭、實現本國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復合型人才,我國也不例外。人才的培養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水平,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與研究能力,以應對新時代所賦予的艱巨任務。
進入21世紀,研究型大學的出現成為政府和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實力與國家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息息相關,并直接影響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創新風氣的形成。教師是聯系教學和科研的紐帶,以科研為支撐,以教學為動力是教師提升自身能力的捷徑。此外,教師在自己不斷做出科研成果的同時,培養出更多有創造性的學生,并且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
高校為社會服務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高校科學研究的成果能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二是通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積極服務社會;三是為社會提供智力支持。由此看來,在構建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只從某一個角度去考慮是片面且不合理的,因此,必須將高校的三大職能結合起來考慮才較為科學。
1.目的性。明確評價目的在于更好地實現既定的目標。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績效進行評價是為了進一步改善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從而更好地實現高校的三大職能。因此在設計指標時,應該圍繞教育支出要達到的目標進行設計,反映目標達成效果的指標必不可少。
2.客觀性。也即數據可得性,包含以下兩層含義,首先,指標數據可得性。任何指標體系,都需要相應的數據作為支撐,否則,指標將沒有任何實踐意義。其次,評價標準可確定性,績效結果的好與壞,需要參照一定的評價標準。如果沒有可確定的標準,評價也是毫無意義的。除此之外,由于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辦學規模和特色,如果指標設置偏重于絕對量的比較,則評價結果將會顯失公平,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盡量設置相對值指標。
3.間接性。經濟效益無疑是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需考慮的重要方面,但社會效益更值得關注,然而社會效益的復雜性決定了其衡量指標很難量化。這似乎有悖于客觀性原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學者認為可以選取一些間接性的指標來反映難以量化的直接結果。例如:教學質量的高低可以通過學生就業率的高低來反映。
筆者根據投入產出理論,結合高校的職能設計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評價指標由以下五部分組成,分別是:教育資源投入、教育資源利用、高等教育產出、高校發展潛力以及教育財政支出合規性。見下表。
基于該體系筆者做出以下幾點說明:
1.該體系基于“投入-產出”基本模型設定,同時納入利用過程指標,用利用情況來反映。
2.本體系旨在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進行評價,因此投入類指標中,投入主要是指國家、政府對高等院校教育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因此指標中并未涉及銀行信貸、社會籌募等其他經費來源情況。經費支出結構則反映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整體支出結構。
3.該體系只有產出情況是按照高校職能明確劃分,教學能力由學生質量反映,社會服務由利益相關者滿意度來衡量。社會服務職能具有難以量化的特點,多用滿意率反映,因此,除產出指標外的其他指標都較少反映社會服務職能。
4.高校三大職能相互聯系。教育資源在三大職能之間具有高度非“排他性”,因此不是每一項指標在設置時都嚴格按照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進行劃分。
本文以投入產出理論為基礎,以高校的職能為內在主線來設計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此體系具有普遍適用性,在具體評價時,無需針對不同類型的高校設計不同指標的評價體系,只需針對各類高校側重點的差異,對不同的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僅對權重做協調,既可以節約評價成本,又可以降低評價難度。
然而,該體系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該體系只有普遍性,而缺少適當的特殊性,不能針對某一領域進行詳細的評價;指標設置也并不具體,因此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1.績效評價的結果合理與否,與被評價單位所提供資料的全面、準確與否有很大關系,高校數據積累的不到位,就會給評價帶來很大困難,因此,高校應制定相應制度,以使重要的統計數據得到保護。2.任何指標體系的設置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完成的,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指標設置的環境發生變化,舊的指標體系便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因此,以動態的視角構建和使用指標變得非常重要,指標的構建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能夠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及時的反應,即要始終保持指標體系的敏感性。3.評價的結果是對高校教育財政支出績效的反映,也是對高校改革成果的總結。高校的績效狀況并非只受自身的影響,還要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因此,我們意識到,高校的發展還依賴于社會整體的進步,社會制度的優化和完善必將帶動高校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