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明確提出,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值、可變現凈值和公允價值。長期以來,我國會計計量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較多,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金融業的發展,單純用歷史成本計量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而且會計理論界對會計目標的認識已經從受托責任觀向決策有用觀轉變,即認為會計不但要提供反映受托方履行責任的情況,而且還要反映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不但要反映企業過去的經營情況,而且要反映現在,甚至將來的情況,由此,會計計量屬性也要求多元化,公允價值正是基于經濟發展的實際,以及會計理論界的不斷探索而出現的。
世界上最早對公允價值定義的是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70年頒布的報告書第4號,報告中指出“在包含貨幣價格的交易中收到資產時所支付的貨幣金額,在不包括貨幣或貨幣要求權的轉讓中交換價格的近似值。”2000年的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交易雙方自愿的情況下,當購置或出售資產及負債的發生或清償的金額。”2006年9月19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財務會計準則報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即美國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準則組成部分發布,對公允價值給出了更加完善的定義:“在計量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這一定義更加嚴格,定義中突出了計量日、市場參與者、有序交易等。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對公允價值的理解是“企業在計量日由正常營業報酬驅使的正常交易中銷售資產將收到的或解除負債將付出的估計價格。”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含義也有明確的定義,即指“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上述對公允價值的理解共同點是所進行的交易是自愿的、公平的,公允價值是對資產和負債計量時采用,交易可以是現在的,也可能是將來的。
公允價值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會計準則中就有所使用,比如在投資、債務重組、租賃、非貨幣性交易等交易或事項中采用公允價值。1975年12月FASB頒布SFAS NO.12《某些可交易證券的會計處理》要求可變現的證券用公允價值計量,這是美國第一次涉及到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及金融工具的發展,經濟業務更加復雜,公允價值越來越多地被廣泛采用,比如美國FASB在90年代發布的32項會計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多達23項,該時期公允價值計量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而且進入21世紀公允價值的使用仍有擴大趨勢,進而在2006年9月19日,FASB正式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準則的組成部分,即發布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2011年美國FASB發布了 《2011年第4號會計準則更新——公允價值計量:為取得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對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要求的統一而作的修訂》。1990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發布原則公告,要求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1992年,IASC發布第30號國際會計準則(IAS 30)要求金融機構披露財務報告應披露應收賬款、貸款、持有至到期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此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將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從金融工具擴大到非金融工具。2005年至2006年間,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多次召開理事會討論“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到2011年5月IASB聯合FASB發布了IFRS 13,標志著公允價值計量的地位沒有變化,仍然被作為相關交易或事項的計量屬性。
我國早在1998年6月財政部發布《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就首次運用了公允價值。之后,公允價值經歷了回避和重新使用階段。
1998年6月財政部發布的債務重組準則中首次提到公允價值的運用,并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此后,至2000年,財政部陸續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中也提出采用公允價值。1998年至2000年間,我國針對債務重組、投資和非貨幣性交易引入公允價值計量,一方面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另一方面也為2006年2月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大量使用公允價值打下基礎。
自1998年起,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債務重組、投資和非貨幣性交易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后,有許多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計量這一手段人為的進行利潤操控 (因公允價值本身來講就是個估計值,因此有人為操控因素存在),使得會計信息真實性受到嚴重影響,基于此,財政部2001年起重新修訂會計準則,并取消了債務重組、投資和非貨幣性交易公允價值計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部環境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而且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也更趨于成熟,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就是針對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金融工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生物資產等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準則中大量使用公允價值改變了我國一直以來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的局面。
此次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金融業,歐美許多銀行將本是體制或政策層面的因素造成的此次金融危機,卻歸罪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采用。反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理由認為公允價值與投資者決策相關性不大,不適用于金融業務的計量。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主席William Isaac(2008)曾評論說“沒有必要的市值會計在過去幾年中嚴重侵蝕了銀行業的資本,是目前信貸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根源。”金融界人士甚至要求取消《財務會計準則報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基于一些人強烈取消公允價值計量,2008年10月3日,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美聯儲和財政部的協助下調查公允價值究竟是否是金融危機的禍首?公允價值要不要取消?經過3個月的調研后,2008年12月3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向國會提交報告結論是反對廢除公允價值計量,不過同時也提出了應改進計量的建議。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很多市場參與者認為會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透明的、有助于投資者決策的信息,金融危機的根源不是會計,更不是公允價值,會計只不過是反映經濟的工具而已。當然,公允價值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包括:(1)公允價值的估值具有主觀隨意性;(2)公允價值的計量存在不確定性;(3)公允價值的確定往往需要運用估值技術,實際操作較困難;(4)公允價值可能會使財務報表無法反映實際情況。事物都有兩面性,金融危機說明公允價值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不是走回頭路廢除公允價值。最終國際上還是認同公允價值計量,2011年5月12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聯合發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IFRS 13)“公允價值計量”與FASB2011年第4號會計準則更新公告,IFRS 13對世界各國制定公允價值準則有重要影響,至少說明當前公允價值計量是可行的。
2012年5月17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及起草說明,該意見稿分11章49條,包括總則、公允價值計量基本要求、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市場風險或信用風險可抵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初始計量、估值技術、公允價值級次、披露、銜接方法和附則等。該意見稿的發布,一方面說明與國際上普遍認同公允價值計量的趨同,比如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已先后發布了獨立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另一方面,在我國學術界,有學者呼吁應該借鑒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做法將公允價值單獨以會計準則的形式發布,似乎預示著我國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發布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不過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制定尚需從以下幾點進行努力:(1)完善公允價值的定義。比如像美國的FASB第157號準則,公允價值定義的要素包括交易日、市場參與者、有序交易等。(2)公允價值數值的確認應允許有誤差。公允價值數值的取得主要是專業人員的估計值,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當然這個誤差不能過大,比如可以認為在某個范圍內都是容許的。(3)對公允價值的使用應循序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夠發達,這給要求在成熟市場上運用的公允價值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不能強求一定要立即與國際發達資本市場的會計準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