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重慶400715)
自1980年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恢復重建以來,經歷了幾次規模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合并,使得我國審計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鑒于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合并浪潮的此起彼伏,會計師事務所合并的經濟效果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后其審計質量是否有顯著提高?從利益相關的投資者角度該如何衡量審計質量是否提高?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國外的研究者對審計質量作了較為全面的研究,論證了規模大、品牌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確實能比較小規模、知名度弱的會計師事務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Becker,Defond,Jiambalvo和Subramanyam(1998) 發現相比非“六大”(現在為 “四大”) 會計師事務所,“六大”會計師事務所能更好地抑制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
國內對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質量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國內相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研究結論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規模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高,如曾亞敏和張俊生(2010)以中國2006年以來的8起重要的會計師事務所合并案例為研究對象,運用修正DD法和盈余響應系數法兩種研究方法,分析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對409家客戶審計質量的影響,發現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完成后,客戶企業的可控性應計顯著下降,盈余信息含量顯著提高,即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并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也有另一些學者認為,規模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不一定高,如王良成和韓洪靈(2009)結合我國制度背景下的特殊配股現象,把配股公司和非配股公司區分為高盈余管理的公司和低盈余管理的公司,并以此來研究大規模會計師事務所(即國際大所和國內十大,以下簡稱“大所”)的審計質量對這兩類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結果表明,大所具有“相機決策”的理性經濟人行為,對不同盈余管理的公司采取不同的審計質量,大所的審計質量并不是一貫的高。
審計意見信息含量主要是指審計意見信息對投資者決策是否有用,進而對股票價格是否有影響。對于這方面的實證研究,目前國內國外的實證研究結果都呈現不一致觀點。
劉愛東和朱威(2005)選取滬深兩市2000年至2002年樣本的綜合數據和各年度子樣本數據,運用超額收益和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對各解釋變量與累計超額收益率的價值相關性及審計意見類型對股價超額收益的增量解釋能力進行了研究。聯合價值檢驗顯示,審計意見類型和其他相關因素的聯動作用與審計意見類型單獨作用相比,對樣本累計超額收益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
侯國民、惲碧琰和宋常(2007)以2000-2002年間滬深兩市A股被連續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為研究對象,運用超額收益法,發現對于帶解釋說明段的無保留意見,市場具有負向的市場反應,但是對于保留意見,市場反應并不顯著。
準租理論認為,規模較大、品牌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要高于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不高的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為自己的機會主義行為所能提供的擔保品的價值大小,是影響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品牌與審計質量關系的關鍵因素。擔保品的價值越大,會計師事務所機會主義行為敗露后所承擔的損失也越大。因此,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越大,擁有的客戶越多,品牌越優良,其作為擔保的客戶資產價值越大,對于該品牌的資源投入就越多,一旦機會主義行為被揭露,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會更大。
審計意見信息含量主要是指審計意見信息對投資者決策是否有用,進而對股票價格是否有影響。審計意見作為審計活動的最終結果,是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是否公允的信號,是對企業能力從專業方面提供的鑒證與說明,為投資者和債權人的經濟決策提供了依據。因此,不同類型審計意見的發表,將會引起報表使用者以及公眾的一系列反應。
審計質量是審計師發現被審計對象在會計制度上違規并公開揭露這種違規行為的聯合概率。審計質量取決于審計師的能力和獨立性兩個基本因素(Deangelo,1981)。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恰好來自對審計師能力和獨立性的影響。
結合之前關于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品牌的信號效應和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相關解釋,本文預測合并后會計師事務所比合并前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意見應該向投資者傳遞出更強的市場信號,投資者信心增強,上市公司的CAR也會出現積極的反應。也就是說,在合并前后如果均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那么投資者會出現更強的正面反應;相反,如果合并后出具的審計意見較合并前的差,那么投資者會由正面反應變為負面反應或者是由原來的負面反應變為更強的負面反應。
本文中將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稱為“標準審計意見”,其余類型的審計意見均為“非標準審計意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在審計意見(年報)公開披露后的較短時窗內,證券市場對合并前后的會計師事務所的不同審計意見類型的市場反應有差異。
我們選取2000年至2010年之間經歷過合并的本土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研究樣本。要求對應的上市公司在合并前后由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同時上市公司在合并前后均具有觀測值。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匹配的上市公司將被剔除掉:(1)會計師事務所合并時間不詳。(2)合并的成員所均不具有審計上市公司的資格(即具有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審計的資格)。(3)在年度審計報告中找不到相關的審計意見類型的上市公司。(4)加入或被并入國際所或者與國際四大合并的會計師事務所。(5)由于實證研究中需要用到累計異常回報率(CAR),所以存在以下問題的上市公司要剔除:審計報告出具的日期缺失(影響事件日的選取);年報公布日前后交易數據不完整的上市公司,且要求年報公布日在1月1日到4月30日之間(控制年報延遲披露對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影響)。(6)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在經過以上研究樣本的剔除之后,本研究最終選取會計師事務所合并樣本63個,匹配的上市公司樣本498個。
會計師事務所基本信息資料及合并信息來源于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CICPA)網站及由上海國家會計學院主辦的中國會計視野網。其他數據來源于中國股票市場研究數據庫(CSMAR)。數據處理采用Excel 2010和SAS 9.1。
1.被解釋變量。累積異常回報/累積超額收益率(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簡稱CAR)是非正常回報的累積值,某支股票的非正常回報(abnormal return,簡稱 AR)等于該股票的實際回報減去該股票的預期回報。本文采用市場調整模型來計算超額收益率。在預測超額收益率AR時,將年報公布日定義為第0日,即事件日。以(-180,-30)共 150 天的時間作為預測窗口期,計算出在(-1,1)和(-3,3)兩個研究窗口期的CAR,用以揭示年報公布前后的較短時窗內證券市場對不同類型審計意見的反應。日市場回報率采用考慮現金紅利的流通市場加權平均市場回報率,日個股回報率采用考慮現金紅利的日個股回報率。
2.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見右上表。
3.回歸模型設計。CARi=a0+a1OPi+a2OP×POSTi+a3(1-OP)×POST+ΣλiControli+ε。其中,i表示上市公司,Control表示控制變量,ε為誤差項并服從期望值為0、方差為 σ 的正態分布,即:ε~(0,σ)。
4.描述性統計分析(略)。
5.回歸結果分析。首先,在(-1,1)和(-3,3)兩個窗口期內,回歸方程均在5%的統計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F檢驗,回歸方程有效。其次,在上述兩個窗口期內,OP×POST的系數均顯著為正,其中在(-1,1)窗口期內顯著性水平為 10%,在(-3,3)窗口期內顯著性水平為 1%;而(1-OP)×POST 的系數都是負的,但是均不顯著。這就驗證了前文提出的假設H:在審計意見公開披露后的較短時窗內,證券市場對合并前后的會計師事務所的不同審計意見類型的市場反應有差異。具體來說,投資者對合并前后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標準審計意見反應出顯著為正的差異,當同一家上市公司繼續收到合并后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標準審計意見時,CAR會發生正向變動,即相比合并前收到的標準審計意見,市場會出現更加積極的反應;同時,回歸結果顯示(1-OP)×POST 的系數是負的,但由于其在統計上不顯著,無法驗證投資者對合并后繼續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有更加負向的反應。但是,這也說明投資者對合并前后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不同類型的審計意見反應不同。并且合并后的會計師事務所不管是出具標準審計意見還是非標準審計意見,其傳遞出的信號都會更加強烈。結合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相關解釋,標準審計意見向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傳遞出積極信號,再加上該審計意見是由合并后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信息的可靠性增強,投資者自然會提升對相關上市公司的預期。這種對上市公司預期的提升反應到股價上去,就會出現CAR的正向變動。這就為OP×POST的系數顯著為正提供了解釋。
本文將對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品牌與審計質量關系的理論分析與審計意見信息含量的理論分析相結合,以2000-2010年間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合并案例及對應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運用超額收益法和多元回歸法,來檢驗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前后的投資者對不同審計意見類型的市場反應。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證券市場對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前后出具的標準審計意見有不同的反應,而且這種差異是顯著為正的;證券市場對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前后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也有不同的反應,但是這種差異在統計上是不顯著的。雖然最后的回歸結果沒有完全支持我們的假設,但是相比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前出具的標準審計意見,證券市場對于合并后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標準審計意見的反應更加強烈,說明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合并其規模和品牌有所提升,向信息使用者傳遞其提供的審計服務質量更高的信號,且這種審計質量的提高能被市場所感知。
另外,本文預測證券市場對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前后非標準審計意見也應該有不同的反應,回歸結果中對應的系數為負值,但由于其在統計上不顯著,我們不能得出類似于標準審計意見的結論。這種市場對于不同類型審計意見反應的不對稱性值得我們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