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223300)
業績評價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對企業的經營起著導向性作用,直接關系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保持,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但目前中小企業業績評價存在著諸多缺陷,本文通過對我市中小企業業績評價現狀的調查及分析,探討目前中小企業業績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重點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構建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中小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為加快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我市中小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1.樣本選取。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了我市50家中小企業,然后通過E-mail、信函并結合實地訪談等各種方式,發出調查問卷,結果共收回有效答卷35份。考慮到問卷調查的困難性,對樣本的選取沒有涉及規模、行業等問題。
2.具體調查對象。具體對象為熟悉樣本企業業績評價情況的總經理或財務總監、財務經理等財務管理人員。
2013年3月-5月。
企業業績評價的目的、模式、效果、指標體系等實際情況。
包括業績評價的應用程度、業績評價的主體、業績評價的目的、采用的業績評價模式、采用的業績評價標準、業績評價的效果、影響業績評價效果的最主要原因、完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完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最大困難和評價內容的完善共十個方面。
1.統計結果表明,在35家被調查的企業中,有91.4%的樣本企業建立了業績評價系統,僅有8.6%的樣本企業未建立業績評價系統,這說明絕大多數企業的管理當局都認識到業績評價的重要性,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業績評價制度。
2.關于業績評價的主體。在建立業績評價系統的33家企業中,81.8%的樣本企業的評價主體只涉及內部主體,只有18.2%的樣本企業,其評價主體既涉及內部主體、又涉及外部主體,說明相當一部分企業只建立了內部評價系統,主要從經營者的角度對企業的內部經營效益、部門經理及員工進行業績考核,而關于企業外部主體(政府、債權人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價值、貢獻和經營業績的評價體系則極少涉及。
3.關于建立業績評價系統的主要目的。統計數據表明,63.6%的樣本企業是作為事后獎懲的依據,分別只有12.1%和6.1%的樣本公司選擇為政府的宏觀決策提供可靠信息或為其他相關利益者提供有用的決策依據,這說明許多企業僅僅將業績評價作為職工分配獎金的一種輔助手段,員工對業績評價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評價結果會對自己的薪金有多少影響,這使企業容易陷入只追求短期利益而放棄長遠發展的尷尬境地。
4.關于采用的業績評價模式。統計數據表明,在建立業績評價系統的33家樣本公司中,30家企業采用傳統業績評價模式,3家企業采用EVA業績評價模式,平衡計分卡等其他模式暫無企業采用。進一步的調查顯示,一方面是因為有些中小企業的財會人員對諸如業績評價、平衡計分卡等知識不知道或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因為目前中小企業業績評價的主流方法仍然是以考核經濟效益為主。
5.關于業績評價標準的選擇。統計數據表明,90.9%的樣本企業將年度預算作為企業業績的評價標準,這也進一步說明大多企業建立的是內部業績評價系統,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作為事后獎懲的依據。但也有部分企業采用的不是單一標準,而是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將幾種標準結合在一起(多選導致合計數不等于100%),例如,當企業要對自身的經營狀況進行評價時選取的是競爭對手或歷史標準。
6.關于影響業績評價效果的原因。統計數據表明,分別有54.5%、9.1%的樣本公司認為評價效果“一般”、“較差”,這說明樣本企業的業績評價效果不理想。而其中有51.5%的公司把評價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歸于評價指標不科學,這也正是目前本市中小企業業績評價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7.關于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統計數據表明,74.3%的企業考慮完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其中53.8%的企業認為完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選擇適合本企業自身特點的指標,這是因為實際操作中,既不存在可以套用的萬能“模板”,更不可照搬照抄其他企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另有26.9%的企業認為最大的困難是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欠缺,因為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學識水平、知識結構、管理能力相對較低,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相當部分的財務管理人員對一些現代業績評價理念,如戰略、可持續發展、平衡計分卡等不知道或不熟悉。
8.在35家被調查的企業中,37.1%的企業贊同將經濟、環境、社會責任納入業績評價系統,62.9%的企業持反對態度,這說明大多中小企業仍以經濟利益作為最終的業績評價目標。將企業視為孤立于社會之外的、單純的投入產出系統,片面地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對立起來,沒有認識到企業的社會性、系統性,沒有考慮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還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性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影響。
目前淮安市大多數中小企業建立的是一元評價主體的內部業績評價體系,僅是從經營者角度對企業的內部經營業績、部門經理及員工進行考核,這種評價體系偏重于企業自身的財務利益,而忽視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企業是社會的企業,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不僅依賴于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政府、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同樣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在注重內部經營管理的同時,還要根據企業外部相關利益主體的需要來建立業績評價體系,通過綜合的業績反饋信息,使相關利益主體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既可為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提供有效信息,也可為其他相關利益者提供有用的決策依據。
淮安市作為蘇北大市,中小企業在全市上下的通力協作下,雖然克服了資源緊缺、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等不利情況,進入了穩步成長的上升期,但大部分中小企業仍面臨著市場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突出等嚴峻問題,其中部分企業的發展模式依然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這種生產與發展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而當前我市的大部分中小企業基本上都是注重對財務績效的評價,盡管部分企業也提出并實施了一些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業績評價體系,但仍然以經濟利益作為最終的業績評價目標。在這種背景下,有必要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引入到評價系統中來,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除了依賴經濟資源的配置外,還必須依賴生態資源的優化配置,比如一些污染指標的計算,可以約束企業的行為,使企業不要為自身的經營業績而犧牲生態環境;另外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還必須考慮其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如解決社會就業、支持公益事業和上繳國家稅收等,把社會責任引入業績評價體系,有利于防止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沖破道德底線。總之,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新視角評價企業業績,可以引導和督促企業放棄傳統的經濟利潤最大化的思想,樹立經濟、環境、社會等方面持續協調發展的思想,以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
評價指標體系應客觀科學地反映各要素、各領域、各環節的真實業績,企業應注意既不存在可以套用的萬能 “模板”,更不可照搬照抄其他企業的評價指標體系。但實際工作中,中小企業由于受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管理能力等所限,往往照搬照抄一些大型企業的業績評價體系或方法,沒有考慮企業本身特點以及所處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導致業績評價結果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業績。因此,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我市中小企業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特點,如經營戰略、企業生命周期、行業特性等,構建個性化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具體來說,在指標設計過程中,既要注意評價內容上的協調問題,即經濟、環境、社會指標的協調;也要注意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協調、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的協調。這樣設計的指標體系,才能對企業業績做出客觀科學的評價,從而正確引導企業的經營行為,有效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