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河北保定071000)
2 003年7月,美國COSO委員會在1992年的COSO報告基礎上,結合《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報告方面的要求,頒布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的報告(ERM),提出“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定并貫穿其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此處所提出的“主體”包括高等學校在內。
自20世紀初期至今,內部控制的發展歷經內部牽制階段、內部控制制度階段、內部控制結構階段和內部控制整合框架階段。隨著學者對內部控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內部控制理論建設的不斷完善,文化這一要素也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1988年包含文化含義在內的控制環境概念在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的《審計準則公告第55號》(SAS No.55)中被首次提出。1992年,美國COSO委員會在提出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更為明確地闡述了控制環境的概念,指出文化是控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漸成體系,2010年財政部專門推出《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5號——企業文化》,意在提高企業對企業文化的重視、指引企業文化的完善發展。
在企業內控和企業文化研究不斷深入完善的同時,高校內控和高校內控中的文化因素卻未得到更多的關注。筆者在此淺議高校文化的內涵及其在高校內控機制中所發揮的作用。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長期正常運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整體團隊所認同并遵守的獨特而穩定的價值觀、教育教學理念和精神,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行為規范的總稱。類似于企業文化,高校文化也并非放之四海皆適宜,它具有獨特性和具體性,并且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完善。高校文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價值觀是人們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在基于功利或道義性的追求下所做出的衡量和評價。價值觀反映的是人們的主觀認知世界,決定人們的行為方向,是人們在長期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關于價值評判等問題的根本觀點。高校的價值觀,是全體師生的共同價值標準,是他們對學校辦學宗旨、教學目的、科研意義等的價值評價和付諸于行動的意識體現。高校由來自不同背景的師生所構成,價值觀正是這些人在相同環境下對學校教學科研風格、行為體會領悟后所形成的統一觀念體系,體現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
教育教學理念是學校在長期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與學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是學校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態度和觀念。它通過高校全體師生有意識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又作為一種觀念體系反映高校師生的群體意識形態和價值追求。高校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高校文化的核心體現,它將高校的價值觀內化為行為動力,同時指導高校的行為方向,決定高校的行為目的。教育教學理念往往通過形象簡潔的語言傳達出來,例如高校的校訓。這樣利于高校師生傳承銘記,也利于高校向外界推廣自己,讓高校的形象新鮮生動、別具一格。
集體意識是高校全體師生將自己視為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心理狀態,是高校師生認同高校價值觀的體現,是教育教學理念形成的基礎。集體意識是產生集體凝聚力的源動力,是師生之間、師生與學校之間形成休戚與共關系的心理因素。高校集體意識的形成讓學校中的每一份子都融入于大環境之中,視自己的思想、行為為學校教育教學理念實踐、教育教目標實現的一個組成部分,產生主人翁意識,自覺維護學校形象,為學校的進步、成就感到自豪,有意識的避免做出有損學校形象、有悖學校價值觀的行為。
高校的規章制度是在長期教學科研活動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對人的行為加以限制以保證高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的維持和高校目標實現的各種規定。規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沒有優秀的高校文化,就不能統一高校各級領導、教師和全體學生的思想和意志,不能激發其潛力和熱情,不能培育對高校的認同感,不能形成卓越的執行力。規章制度是高校文化的外在體現,它指明師生行為的規范模式,使個人行為合理進行,成為高校統一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保障個人和高校的雙重利益。
高校的內部控制是在設計、執行、評價、優化的不斷循環往復中持續運行的。要想保證這一循環的進行,高校文化不可或缺。首先,高校文化決定了高校的核心價值觀,后者又直接影響高校的教學科研目標設定以及師生實現高校目標的行為方式,高校文化具有導向作用,以價值觀的形式引導高校師生的行為。其次,內部控制貴在執行,高校文化中的規章制度為內控提供了“硬執行“的條件,同時,和諧文化氛圍下內控制度更大程度上得到高校師生的認同也為內控創造了“軟執行”的空間。在高校文化中可以特別制定完善內部控制執行的機制,用以確保內部控制的執行。再次,高校文化促使每一名成員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完成對于高校內控的整體評價。優秀的高校文化不會一成不變,而會隨著內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而作出調整,這依賴于高校文化的評價機制,這一機制作用于高校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有助于實現內部控制的監督職能,完成內部控制運行的評價環節。最后,只有根據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對內部控制做出有針對性的優化改進,才能實現內部控制的有效持續運行。良好的高校文化支持可以提高集體成員放棄固有行為模式、接受優化制度的積極性,更大程度地彌補內部控制的缺陷。高校文化的影響滲透于內控運行的各個環節,使其構成有機運行體系。
高校文化正是借助于其自身凝聚、優化、導向的作用幫助高校內控實現其目標。第一,高校文化的凝聚作用強調了高校中“人”的作用,營造了互信合作的和諧氛圍,強化了集體意識。高校文化將高校的價值觀灌輸到高校師生的思想意識當中,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內部控制保障高校教育教學目標實現的能力。第二,高校文化的優化功能是協調高校內外各種矛盾沖突的潤滑劑。高校文化通過統一價值觀和形成集體意識,內在影響人的行為方式,使之自覺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內部控制制度,實現內部控制合理保證的作用。第三,高校文化具有導向作用。高校中共同的價值觀、強烈的集體意識共同作用于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讓個人產生主人翁意識,將其個人價值的體現與高校目標的實現統一契合。這樣,依靠人的行為來實現的內部控制才能發揮作用。
按照美國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制概念框架,內部控制由內控環境、風險管理、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五部分構成,高校文化作為內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內控五要素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高校文化奠定了控制環境的主體基調,決定了高校的整體氛圍,影響個人的行為風格和組織的運作模式;高校文化決定了高校風險管理的態度,進而促進高效風險應對機制的產生和運作,提升高校風險管理的效率;高校文化通過對人進行制度制定的硬性管理和價值觀統一的軟性管理,來實現由人來完成的控制活動的設計及實施;高校文化營造出積極和諧的氛圍,使學校溝通機制保持順暢,信息傳遞及時準確,保證內部控制效果的達成和效率的提高;高校文化有助于個人主人翁意識的養成,提高個人之間彼此監督的自覺性,同時又通過制度規定形成高校內部的監督機制,實現內部控制監督評估活動的順利實施。良好的高校文化作用于內控五要素,保證其順利實施。相應完整全面的內控五要素也會助推良好高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彼此促進,不斷完善。
為了真正發揮內部控制在強化高校管理、提升高校教學與科研的效率和效果、促進實現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應當重視和加強高校文化建設,培育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倡導團隊協作精神,樹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強化風險管理意識等,進而對高等學校現有的管理制度進行梳理、優化、流程化和固化,完善高校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創新高校內部控制文化氛圍,提高高校管理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實現高校快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