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榮
我國是個詩歌的國度,尤其中學生可以通過誦讀詩歌汲取優秀的文化滋養。作為語文老師如何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意境、領悟詩人感情、把握詩歌主旨,進而學會創作詩歌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詩歌教學可以插上藝術的翅膀,進行有聲有色的教學,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融詩、樂、畫于一體,優化教學設計
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往往過分強調背誦,從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領會古詩詞的意境。事實上只有領會意境,才能使學生領悟古詩詞的精髓,激發其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為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意境,我嘗試把音樂和簡筆畫帶進課堂即在教學設計中嘗試把詩、樂、畫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在相應的音樂和簡筆畫中接受美的熏陶,從而達到感知詩意體會意境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下面以《天凈沙·秋思》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融詩、樂、畫于一體,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意境的教學嘗試——
教學內容: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教學目的:通過配樂朗讀和簡筆畫,使學生領會景中寓情,情中顯志所創設的意境。
第一步:聽配樂朗誦。要求學生邊聽邊閉上眼睛展開聯想,用心靈去感知并在心中勾畫圖景,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感情。
第二步:仍以音樂為背景,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散讀、齊聲讀等,目的是使學生頭腦中的畫面更清晰,同時體會詩人思念家人、思念家鄉的感情,真切感知詩中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等),反復誦讀為進一步分析鑒賞作了鋪墊。
第三步:自由發言將詩歌中的文字轉換為畫面,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景、情、志探求意境的方法。
第四步:看畫圖背誦詩歌,并通過聯想和想象將詩歌內容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有了前三步的基礎,這一步學生就很輕松地便完成了。
多美的意境啊,學生浸潤其中,會感受到一種巨大的藝術享受。如果在教學中,我們只是簡單地翻譯一下了事,那么,這道精神大餐,無疑就變成白開水一杯。
二、激發學生激情,充當表演家
語文教學絕不僅僅靠嘴巴和粉筆,更需要教師要有激情,而對于詩歌教學尤其如此。它不僅要求教師自己要有激情,有深厚的感情體驗還要有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學生。還可以借助多種電教設施,以一種試聽結合的語言,引導學生多方面接受信息,生的形象地再現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融會貫通,拓展詩歌外延
在詩歌教學中我特別讓學生反復揣摩品味作品,感受其內涵,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使學生有所感悟,受到啟迪。
1.課前創設情境
在教學《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透過清新平和的文字了解詩中作者對理想信念的追求,課前以“童年與成長”為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童年以及成長過程中的感受。在經過一番討論后在進入對《在山的那邊》的閱讀理解,再讓學生完成課后寫作練習。當學生能用活潑明快的語言時,深刻感受到他們真切地理解詩人象征手法的運用,同時更加意識到生活才是學生感知事物的最佳源泉。
2.拓展詩歌外延
在詩歌教學中,我常會不由自主地對學生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富有詩意地生活著。”學會用詩歌的語言去表現生活,感知生活,哪怕是悲哀、無奈和嘆息,就如《詩經》之《衛風氓》的結尾,女主人公面對婚變,內心充滿了無奈、寂寞和悲哀,但詩中卻以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來表現人物內心感受,耐人尋味。
教學《衛風氓》時,我并沒有講解詩歌的最后一節,而是在點撥、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前幾節大意的基礎上,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進行了自由討論,拓展詩歌的外延。
(1)女主人公在經歷了婚變后,得不到親人的理解,我們是否能幫助她想想辦法呢?
(2)根據現實生活試談談你對古代愛情觀婚姻觀的看法(結合《致橡樹》)。
這樣一來,通過對比閱讀和問題思考,一方面使學生了解了女主人公在推崇“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時代顯露出來的剛烈個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學生要學會分辨真善美、假惡丑,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僅使學生體驗了作品的情感,學習了詩歌的精妙的語言,還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詩歌教學則是對這門藝術較為直接而集中的反映。我們要讓詩歌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就必須注重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氛圍的創設,美化教師語言,滲透美學教育,為詩歌教學插上藝術的翅膀,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京東學校)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