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職校文化基礎課程之一,該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決定著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也關系著學生的未來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經濟政治與社會》能夠提高中職學生對于社會的認知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隨著新課標課程改革思想的逐步深入,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也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基于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教學方法。簡要分析了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現(xiàn)狀,并針對性地提出參與式教學法在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具體運用措施。
關鍵詞: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xiàn)狀;對策
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xiàn)狀
1.課程教學重視程度不足
我國中職教育的長期發(fā)展,使得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教育逐漸成為教學重點,而德育教育則在中職教學中日益淡化,成為教學“冷門”。而德育教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任務,會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起到重要影響,應在課程教學中受到足夠重視。由于我國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方式多是沿襲傳統(tǒng)模式,更加注重對課程知識的灌注,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枯燥單調的教學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機構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課程教育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使得課程開展無法充分激發(fā)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影響到了《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穩(wěn)定開展。
2.課程教學脫離學習實際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應是以社會政治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通過結合社會政治環(huán)境與課程理論,使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保證教學目的的高效率實現(xiàn)。而在實際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無法做到教學與學生實際的有機結合,使得教學開展脫離了學生的學習實際,加之教學方式的單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的有效開展,使得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情感輔導和心理教育。在實際《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由于教師缺乏對課程內容的延伸,也使得學生無法以現(xiàn)實為依照,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入理解與掌握。
3.教學方式及可考核體系有待完善
在現(xiàn)階段我國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對課程內容的單一講述,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掌握,這直接導致了《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形式單一,使得課程教學無法有效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加之中職教師在教學中對多樣式教學方式實施力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程教學效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式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使得學生在課程中無法針對社會問題展開思考,進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其次,在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的課程考查方式已經無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查,考試模式下的高分高能力的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考核體系的不完善使得《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僅停留在理論知識表層,無法從本質上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目的。
二、在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中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
1.課前討論
參與式教學法首先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公平的學習氛圍,提供一個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友好的課堂環(huán)境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較為有效地刺激學生發(fā)揮主體意識,傳統(tǒng)教學方式過于依賴教師的講授,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標要求現(xiàn)代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前討論主要是為了從課堂開始前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然后在課堂的前十分鐘教師讓一組學生設置討論話題,話題可以是教材的重點難點也可以是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然后其余小組的學生根據(jù)提出的話題進行討論,十分鐘的后五分鐘讓每位小組派出一個代表進行本組討論結果的闡述,教師最后再統(tǒng)一點評。筆者在這里只是舉例說明,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有很多,這種方法因為完全是由學生提出探究問題,這種方式能夠保證學生的全程參與,因此對在講授正課之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2.實踐教學
新課標課程改革思想要求學校要強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得到有機的融合,鍛煉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際應用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的博物館、科技展覽館等社科性質較為濃厚的地方參觀,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學生自主編寫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與心得來了解學生對社會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安排下一階段的學習重點。社會實踐也能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都全程參與,并且都是自主完成,通過與社會的直接接觸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當前的社會氛圍和文化情況,也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3.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課堂上較為有效的類似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給學生介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結合巧妙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基于教材內容進行思考。案例教學法的要點是要能夠引起學生的生活共鳴,也就是說案例的選擇要盡量貼近學生的生
活,并且案例出現(xiàn)的問題都是學生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樣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經濟政治與社會》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講究實效性,這就要求中職教師要根據(jù)社會的具體要求及時地調整《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經濟政治與社會》對于學生未來職業(yè)生涯的積極作用。參與式教學法能夠很好地滿足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要求,我們要注重在《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學科教學中靈活運用參與式教學法,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影.關于《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8.
[2]張麗瓊.幾種教學方法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文藝生活,2011.
[3]楊義蘭.《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的參與式教學法嘗試[J].科協(xié)論壇,2007.
作者簡介:王緒軍(1967—),男,漢族,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等職業(yè)學校教育教學模式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灌云縣教育局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中等職業(yè)學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教學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