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芳
摘 要:課堂教學在導入、問題、課時小結、作業布置中增設亮點,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導入;問題;總結;作業;設計亮點
高效課堂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是順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是貫徹落實“惜時增效,輕負高效”的目標所需要的課堂。全國各地都在構建形形色色的高效課堂,而且有的還非常成功。結合實踐,筆者覺得在課堂教學中增設亮點可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在導入時設計亮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的導入是否得當,決定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會提高課堂效率。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例如:在講“等比數列前n項和”時,我是這樣引入的:話說豬八戒自西天取經回到了高老莊,從高員外手里接下了高老莊集團,搖身變成了CEO。可好景不長,便因資金周轉不靈而陷入了窘境,急需大量資金投入,于是就找孫悟空幫忙。悟空:No problem!我每天給你投資100萬元,連續一個月(30天)。八戒:師兄真是太好了,那我何時還你錢?悟空:咱倆誰跟誰呀!我給你投資的錢就不用還了,你就意思意思,從投資的第一天起你給我1元,第二天給我2元,第三天給我4元……以后每天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2倍。八戒(暗自高興):第一天:支出1元,收入100萬;第二天:支出2元,收入100萬,第三天:支出4元,收入100萬元,……哇,發財了!八戒:猴哥,你可別反悔。悟空:我們可以簽一個合同嘛!說著就起草了一份合同,八戒正想簽字,可轉念一想,不對勁啊!這猴哥本來就精明,做生意后就更精了,他會不會在耍我?
接著提問:假如你是高老莊集團企劃部的高參,請你幫八戒分析一下,按照悟空的投資方式,30天后,八戒能吸納多少投資?又該返還悟空多少錢?八戒該不該簽這個合同呢?
這樣以學生感興趣的人物編擬故事,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依托市場經濟背景,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不但來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應用于生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欲望。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一開始上課就得到充分發揮,學習的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精力集中,課堂效果必然良好。
二、在問題中設計亮點
在數學教學中,從概念的形成到深化,新知識的鞏固與應用,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與提高,以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增強,無不是圍繞著“問題”展開,并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因此,在問題設計中增設亮點會提高課堂的節奏與效率。竭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識地為他們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逐步掌握全新的知識和能力。如:我在講授“相互獨立事件有一個發生的概率”這一節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同學們,聽說過‘三個臭皮匠能抵一個諸葛亮嗎?”聽到這,學生興趣盎然,激動不已。接著再問:“你能用數學知識解釋嗎?”教室一片安靜,學生積極思考,感覺知道就是不會說。接著我又給出一個具體問題:有一位同學從數學資料上看到一道難題,因為無法解答,便拿到班上找三位與之要好的同學去做。已知同學A能獨立解出它的概率為1/3,同學B能獨立解出它的概率為1/4,同學C能獨立解出它的概率為2/3,同時他們獲知自己的老師能解出它的概率為3/4。試問若同學A、B、C三人合作解答此問題的可能性能否超過其老師?學生經過自學、計算,發現三個同學合作解答此題的可能性超過老師。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究問題的能力,又教育了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協作的重要性,同時掌握了課堂知識,真是“一箭三雕”啊!
三、在總結中設計亮點
一堂好的高中數學課,從開頭到結尾,師生雙方都應處在積極的狀態,充分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學生的思想開始放松,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感產生等現象,更需要老師設計一個好的課堂小結,給整堂課畫上一個漂亮的句號。在眾多的課堂總結中,我覺得讓學生自己談收獲是一種不錯的總結模式,學生通過自己談感受,一方面可以將一節課的主要內容、思想方法歸納、總結,加強鞏固。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自我獲取知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收獲的快樂。
四、在作業布置上設計亮點
(2)研究性作業:查閱互聯網“芝諾悖論”,并從數列求和的角度加以解釋。
總之,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工夫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增設亮點,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效。
參考文獻:
顏引利.淺談高效課堂心得體會.新課程:中,2011(5).
(作者單位 甘肅定西岷縣一中)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