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你的孩子在多大年紀時才能分辨清楚各種花花綠綠的人民幣?在美國,一般給三、四歲小孩而設的學前班,已經在教孩子認識各種價值的美元貨幣,學校也鼓勵家長盡快讓孩子認識如何賺錢、如何儲蓄,甚至是如何理財。幼年時期便開始財商教育,在美國是很流行的事,這大概要歸功于暢銷名著《窮爸爸?富爸爸》吧。
在中國社會,父母總覺得讓孩子開口閉口都提到錢,是很市儈的事情。說起財商教育,不少父母都會說“他太小了!”、“他一定會亂花錢吧?”、“長大了自然會懂!”而遲遲沒有將金錢的意義教導予下一代而遲遲沒有將金錢的意義教給下一代。但請注意,在全球化的年代,我們不應只囿在出生地發展,往外見識才能擴闊視野。旅游固然是不錯的選擇,而赴外國升學,就更能全面認識世界,幫助自己與國際接軌。今時今日,我國不少人已有此高瞻遠矚,根據胡潤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最受中國富豪青睞的留學地是美國,中國留學生人數已連續三年位列美國國際學生頭位,而上個學年即2011至2012年度,更有十九萬名中國留學生奔赴美國,即每四個留學生之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名列「胡潤百富榜」的企業家之中,就有不少選擇美國為子女的留學地,包括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女兒宗馥莉、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女兒劉暢、碧桂園董事長楊國強女兒楊惠妍,以及東方希望集團劉永行之子劉相宇,他們子女的中學或大學生涯均在彼邦度過。
昔時經濟條件不太好,留學生都是苦學生,在外地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下課后到餐館打工,深夜回家通宵溫習,好不容易熬出頭來,不止賺了學識,亦能深入了解異國文化。不過時移勢易,今天許多富二代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應付異國高消費生活,卻往往因“炫富”而造成其它問題。
這跟國人的財商教育,是不是有點關系?
去年,在倫敦掀起了一連串針對我國留學生的偷、搶熱潮,最轟動的一起是七名中國留學生合租的三層房屋被賊人洗劫一空,大量現金被搶了不說,連筆記本計算機、照相機、iPad、iPhone甚至名牌鞋子、包包、化妝品,全部拿光。當地的媒體其后追訪了一些中國富二代留學生,發現他們自成一個圈子,吃喝玩樂、買手表玩名車、進賭場玩一晚可以輸掉一年學費。
不少富有的留學生到外國后,先做的不是搞學問,而是買房子和新車,隨便一買就是百萬美元的華宅隨便一買就是百萬美元的豪宅,當然車子亦是十多萬美元的汽車;至于隨身裝備如手機、手表、包包等自然是要多奢華有多奢華。在民風純樸的澳洲,人們要一眼在亞洲人之中分辨出中國人是很容易的,只要在校園里背著LV、Gucci的,九成九是中國學生,因為別的學生都是粗衣麻布上學,根本沒必要一身名牌;如果歹徒要找對象,當然會瞄準那些穿戴招搖的富孩子。留學生被勒索或騙錢可非罕事,如此一塊肥肉,難怪會受到不法份子青睞。
而可憐的是,他們不是不想結交其它圈子的朋友,只是清貧的學生都忙于打工賺生活費,沒時間陪他們玩。
除了是“受害人”,中國留學生有時也會飾演“加害人”。同樣在英國,一位中國碩士學生因為論文差幾分才及格,在口袋掏出5千英鎊向教授“買分數”,不得逞后還故意從外套里掉出一把手槍以作威嚇。學校報警處理,結果這位一邊讀書一邊在父親公司工作、年薪高達230萬人民幣的富二代,被判入獄1.5年。除了炫耀財富,不少富二代留學生也由于從小到大的積習,認為所有問題都能用錢輕易解決。美國近年就發生過不少中國留學生的違法事件,強奸的有、超速駕駛撞死人的有,令人嘩然的是,這些犯了法的富二代的父母居然提出“賠錢了事”。私了,可能只適用于國內,在奉行普世價值、專重法治精神的異國,打關系、走后門,可是罪加一等的罪行。而且孩子犯錯沒有受到教訓,重犯的機會很大。
況且,我國學生到這些地方留學,要學習的,不正是這些精神嗎?
富二代留學生的諸多問題,不光影響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甚至引起了中國人的內哄。近日先后有兩起中國女留學生遇襲的案件,一起在法國名產酒區波爾多,6名中國女生因噪音問題而被3個暴徒襲擊,其中一人嚴重毀容。另外一起發生在意大利,來自南京的19歲女學生被人棄尸湖畔,懷疑是被當地人暴力侵犯致死。人,總有惻忍之心,聽到同胞遇害,理應義憤填膺、譴責兇徒;但是網民對這兩起案件卻有迥異的反響,有人表示對法國極度失望,立誓以后不喝波爾多紅酒,也有人認為她們反正是富二代,死了也活該!
是什么造成這種撕裂現象?是不是有不少人都受夠了富二代、甚至是富一代的氣?
天下烏鴉,也不是一樣的黑。上文提到的倫敦媒體對中國富二代留學生的追訪中,也找到好一些低調勤勞、自力更生的富二代。例如一位來自深圳的女生,父親是金融和房地產巨子,她卻由讀書時代已很低調,畢業后留在當地過上班族的生活。她說她也有不少富二代同學,畢業后立即回國繼承父業,立即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她也表示,即使家里有錢,也不會放棄自己的事業理想。
這要歸功于什么?就是家庭教育、財商教育。從小她父親就對她要求嚴格,要求她要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能輕易依靠他人──甚至不能依靠父母。
說到底,近年中國富二代留學生在世界各地引起的熱議,不過就是家教問題。
什么是真正的“富二代”呢?且聽聽這個故事:在德國漢堡有一個富有家族,他們已經很多代人毋需工作,單靠財富滾存已能過超豪華的生活。在孩子18歲的時候,做爸爸的吩咐他獨自出去旅行最少一個月,給他的旅費卻少得不能想象──結果這兒子40天后回來,家人用最名貴的香檳、美食為他舉行歡迎派對,慶祝他成為大人。
這位富家子看著滿室的名酒美食,回想起過去40天吃面包、喝白開水,晚上叩門借宿,有時只能睡馬槽的日子,這時桌上任何一杯香檳的價格,都足夠他整天的花費了。他把想法告訴父親,父親對他說:“我花的是我的錢,你花的,也是我的錢。”那一刻,他真正長大了,父親已經將人生真正的“財富”傳授給他了。
如果父母不懂得“富”的真義,只懂得在子女臨上飛機到外地留學時把鈔票往他們口袋里塞,富二代的負面問題,只會無日無之只會無休無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