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傳統的文化與中華兒女的美德相融合,是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讓傳統美德在21世紀發揚光大,是每一位人民教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是語文教師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可以有效利用教科書這個載體,將傳美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
關鍵詞:傳美教育;語文教學;思想道德素質
一、選擇“激情點”,點燃傳美教育
文學作品源于生活,生活的支點是感情。針對語文課文來說,每一篇都有它蘊含的感情,只是由于學生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欠缺,不易發現而已,于是做教師的就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每篇課文的“激情點”,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例如《豐碑》一課,塑造了一位軍需處長的高大形象。善于抓契機的教師不但要讓學生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用這種感情來凈化他們的思想境界。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他為什么不給自己留一件大衣或是一條毯子呢?他是不是很傻?我們應不應該學習他?學習他什么?當你遇到這樣事情的時候,你是否也會像他那樣?”
另外,還有許多課文篇目都可以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如《小英雄雨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只要我們善于抓機會,就會對學生有良好的幫助。
二、選擇“演辯點”,創新傳美教育
語文課不單是幾篇課文的講授,它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的邏輯性,這兩種工作的進行,必須建立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之上,而這興趣的來源,就是學生關心的話題。2013年6月11日下午5點38分,“神舟十號”飛船成功發射;“中國夢”在改革路上再起新程。這些都是學生關心的事情,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話題,來激發培養他們的語言邏輯性、敏銳性及表達的能力,讓學生以激烈的辯論、情緒高昂的演講,去感染在座的其他同學,讓他們因我們的祖國而驕傲,因驕傲而去振興祖國。
三、選擇“誦讀點”,感悟傳美教育
小學課本中,有很多文章適合朗誦的,如,《秋天的懷念》里那位母親博大的母愛,感染著每一個人。教師引導學生合理、有感情地朗讀,采用錄音配樂與范讀相結合的方法,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如,學習《少年中國說》時,引導學生激情朗讀,因為這是半駢文,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盡管全文不到二百字,語言卻恢弘大氣,字里行間都包含了作者對國家、對民族的熱愛,他多么渴望自己國家能夠早日地強大起來。為了加深理解,我用《英雄交響曲》這首曲子配學生的朗讀,兩相輝映,效果極佳。
總之,在大力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一定要明確傳統美德教育在改革中的地位,重視傳統美德教育在各學科的滲透,發動學生、組織學生,讓他們廣泛、自覺、熱情地參與傳美教育并將其當作工作的重心,使肩負著實現振興中華歷史重任的他們,成為把傳統美德繼承與發揚并內化為思想道德素質的主體。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榆縣第一小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