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小學生的作文訓練中,就要滲透這精神,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仔細觀察生活,關注身邊的人、事、物,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尋找寫作的源頭,積累寫作的材料,從而做到“用手寫我看,用手寫我思”。中年級的作文教學既是低年級看圖說話、寫話的延續,又是高年級作文訓練的準備。在生活化作文訓練方面談了一些做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體驗;思考
一、體驗家庭生活,做到有感而發
家庭生活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習以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我經常給學生布置一些家庭勞動任務,如掃地、洗衣服、整理房間、購物、燒飯……勞動難度由易到難,并且讓他們多寫一些類似內容的日記及作文。
有個學生在寫《洗衣服》日記中這樣寫道:“……衣服漂洗干凈了,我把它擰干,然后晾在衣架上。一陣微風吹過,衣服在翩翩起舞,好像在說:小主人,你真棒!謝謝你……”當我們讀著學生這一段作文,深感學生的語言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實感!學生在家庭生活的勞動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
二、走進自然世界,體驗自然生活
四季更替,大自然也在不停地變化。花開花謝,陰晴雨雪,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中要引領學生走進自然世界,認真留意大自然,這必須要用大自然環境作為背景,閉上眼睛用心去體會自然風情,和大自然的氣息進行交往,觸發情感再生。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一些學校開始組織活動,讓學生去外地旅游,學生在旅游的途中,可以找到春天的那種特有氣息,從而發現春天的秘密。有一個學生寫道:“陽光微笑著輕輕地添著我的臉,慢慢地將我攬入了懷里,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這種感覺像是母親,那樣甜蜜,那樣溫馨,又好像是母親親自為我們編織的毛衣,很柔軟,很溫暖……”學生如此真情的話語正是與大自然交融的見證。
三、投身社會生活,深化思想感情
社會是個大熔爐。學生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后,就應該讓他們走向社會、表現自己、鍛煉自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使作文教學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如生活調查、參觀訪問、收集簡報等。雙休日,可以讓他們去逛街購物,去參觀游覽……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促進學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協調發展。
四、抓住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提供寫作素材
生活是我們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寫作的源泉。熟悉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放棄任何機會,對學生的生活進行指導,進行觀察,努力寫出一篇比較真實的文章來。
《真糟糕!》——打不開教室的門!
《咦,地震?》——竟然是一場意外。
《這是好消息嗎?》——老師告訴的是參加撿紙屑勞動啊!
這些事情都跟生活有關的,有驚,有喜,有趣,學生愛寫,有內容寫,寫出的東西都是沒有拘束,是比較輕松的、爽快的,就能寫得無拘無束、輕松、明快,描繪出一種真實的畫面來,從中要感受到文章神奇性的快樂。
五、參加校園活動,提供訓練素材
小學生都比較好動,盡力給學生一種創造的環境,帶著學生一起去外邊見識一下,這種見識可以開闊出學生的視野,還有想象力。比如,在跳繩比賽及一些猜謎語比賽中,盡量讓學生學習到他們該學的東西,比如說快樂、談感受、悟體會。
總之,寫小學生生活化作文教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點中拓思,于動情處揮動妙筆。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程江鎮中心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