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從分析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工作面臨的困惑和原因入手,結合一些實踐和體會,努力探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切實有效的途徑,使語文教學真正回歸生命的本原。
關鍵詞:課堂教學;人文精神;滲透;途徑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以及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定義都涉及“人文性”一詞:“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同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存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語文不是孤立的,它在語言文字、文學之外還蘊藏著深厚的哲學、歷史、民俗文化等內容,體現著人們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為此,我們應加強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研究與實踐,讓學生在語文環境中掌握人文知識,形成人文觀念,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德育工作面臨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語文“能喚起人對未來世界的一種向往,一種探索的熱情,能讓學生的心靈暢游于情感的花園,體驗人生百味,實現人生的價值”。然而在中考制度的調控下,語文課堂教學基本是“灌輸—接受”模式,學生學習基本是“聽講—記錄—背誦—練習—考試”方式。在這種反反復復的“你講我聽,你說我記”的授受當中,學生想象的翅膀終于無處可逃。他們過早地消失了童真,消解了童趣,在威逼利誘下學習,喪失了自主意識,淪為考試的奴隸,教育的人文意義喪失殆盡。面對這樣的困境,尤其是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標準這一背景下,我們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工具性的人文學科,它不僅要承擔起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任務,而且要承擔起使學生汲取人文精氣、滋養精神家園的重任。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途徑
(一)對學生進行有關善待生命的教育
1.課文中各具特色的生命現象,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愛心
我們手中的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命樂章。學生對世界、對他人、對弱小生命的真正的愛意、敬意,也是對自己真正的愛意、敬意。通過一篇篇的文章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這是新時代賦予語文這門學科的新使命。
2.給學生介紹并朗讀一些能震撼心靈引起共鳴的善待生命與人和自然應該和諧共處的文章
教育我們的學生關愛身邊的每一種生物,與它們做朋友,與大自然做朋友,弘揚人文精神。通過對動物行為的認識,提高我們的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并對人類自身的存在做一些反思,使學生學會用一種“人文關懷”的心態來對待我們這個世界。報紙雜志中,隨時也能發現有關珍愛生命、善待弱小生命的引起人共鳴的文章,向學生作介紹,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自然而然會去關注大自然,思索生命的意義,會愛心永駐的。
3.在平時的練筆中增強善待小生命的意識
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愛的小動物想象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生命,把它們當成是自己的好朋友,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所喜愛所呵護的小動物身上,思考它們的生活、它們的內心感受和它們的命運遭遇,培養學生熱愛每個生命,熱愛生活的純潔美好的思想感情。
(二)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教育時滲透人文精神
1.語文教材中不少作品表現了強烈的愛國、報國之情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無不表現出一種以社稷民生為重的民族精神;從文天祥的《正氣歌》到岳飛的《滿江紅》無不體現著愛國、報國的情懷。我們要把這種基于民族土壤上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心田,讓學生胸懷祖國,用“大我”情愫代替“小我”意識。
2.語文教材中也有作品表現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樂府詩集》隨處可見對故國、故鄉思念這個永恒的主題。杜甫的“忽聞劍外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寓個人情懷于故國的榮辱中;鄭振鐸《海燕》中“鄉愁啊,那輕煙似的鄉愁”,更喚起多少海外游子對故國、故鄉的思念……這種鄉國情懷,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最好切入點口。
(三)培養學生的友情觀、親情觀時滲透人文精神
李白與杜甫、元稹與白居易那種對友情真誠執著,把朋友的命運視同一己而為之廢寢忘食、為之憂思的情感,感動著千古讀者;朱自清《背影》中親情催人淚下的力量打動了多少人的心。這種濃郁的友情、親情乃是一份可貴的精神財富,更是社會凝聚力的潤滑劑。當今的青少年或多或少受到“拜金主義”影響,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金錢化、功利化;層出不窮的社會丑惡、居高臨下的犯罪率導致人道迷失和個性異化,在此情況下,培養他們純潔的友情觀和合乎人倫的親情觀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提高有莫大好處。
(四)在對學生進行人生感悟的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
草木春花而秋露,萬世也常然,此種人生感悟,在王羲之的《蘭亭詩》中得到最好的體現:“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天涯觀,寓目理自陳。……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曹操的《短歌行》也是對人生的感悟。在現代文學作品中,充滿人生感悟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它們都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提高。
總之,語文課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充分挖掘語言文字中豐富的思想內容,在教學中自然滲透人文精神內涵,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語文,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尋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陳旭遠.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3.
[2]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汪潮.教學新理念.文匯出版社,2003-08.
[4]余文森.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觀念.教育研究,2009.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第二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