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無論是教讀課,還是自讀課,教師教的比重大于學生學的比重,教師力沒少費,可“并不討好”,也就是說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呢?其中的一條途徑就是學生發問精神的培養。
一、培養發問的主動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自有其啟迪智慧、獲取知識的作用。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種提問,不管你如何精心揣摩、巧妙設計,對于學生來說均屬被動思維,帶有極強的從屬性。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這就要求教師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主動發問。比如,在教學《荔枝蜜》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課堂教學的,要求學生讀完課文后,圍繞單元訓練重點和本篇訓練重點,自己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針對重點,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開花時節,那蜜蜂滿野嚶嚶嗡嗡,忙得忘記早晚”中的“嚶嚶”本來形容鳥叫,為什么這里用來形容蜜蜂呢?課文中為什么說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那么高尚,這樣寫不矛盾嗎?為什么要寫這么多荔枝樹?課文寫到倒數第二節時,已經可以結束了,為什么還要寫上最后一段等等。這些問題,有的學生自己就能解決得很好,有的經過教師的引導、大家的討論,也得到了圓滿解決。
學貴有疑,有所疑才能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所悟。可見,知識的積累是一個不斷質疑又釋疑的過程。所以,教師要為學生主動思維、善于思維創造條件,調動其發問的主動性。培根說過:疑而能問,已得知識的一半。學生如果在教師的主宰下定式思維,那么,他們不但會缺少獲得知識的強烈欲望,也不能用“問號”這把金鑰匙開啟智慧之門,而且還會抑制思維的發展。因此,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學生才能因疑而發問,從而使教學過程始終沿著“有疑—無疑—有疑”的思維軌跡螺旋上升。
二、教給發問的方法
學生發問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了,還要教給其發問的方法。愛因斯坦說:“學習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功的。”孔子也有“學而不思則罔”的名言。課堂教學的實踐表明:有的學生雖經思考,但提出的問題抓不住主要方面,或提出一些與教材內容關系不大或無關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教師不注重引導,不但影響教學進度和效果,而且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無補。教師要在關鍵處扶學生一把,由淺入深地從教材內容上循循善誘,耐心引導,教給方法,反復訓練,使學生發現有一定討論價值的問題。例如,在《荔枝蜜》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同學們,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是否覺得文章內容與課題間存在什么問題呢?”學生一下子發現不了,教師又進一步啟發:“也就是說全文寫的是什么,與課題相符嗎?”這樣經過深入思考,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全文主要寫蜜蜂,為什么課題不用‘蜜蜂’而用‘荔枝蜜’呢”?這一發問觸及了事物的本質。結合教材,在教師的幫助下,經過學生討論,明白了:荔枝蜜是促使我對蜜蜂感情發生變化的關鍵所在,以它為題,寓意鮮明,個性突出。如果不這樣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而是教師直接提問:“為什么課題用‘荔枝蜜’而不用‘蜜蜂’呢?”這樣學生就處于被動思維狀態,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增強發問的自信心
敢問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敢于發問的心理品質,并增強其自信心。一些性格內向、膽小怕羞的學生不愿發問,也不敢發問,主要怕自己提出的問題不恰當,引起同學的譏笑,受到老師的責難,這是心理障礙所致。因此,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多問的好處,并注意創造條件,提供機會鼓勵學生發問,及時表揚敢于發問的學生。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只要態度認真,即使不恰當,教師也不能予以挖苦、諷刺,甚至是嘲笑,要婉轉地給予糾正,使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增強信心。
總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要能拋磚引玉,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并逐漸養成發問的良好習慣,課堂教學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中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