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從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了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重要維度,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需要科學性、藝術性,更需要情感性。情感是貫注在教學體內的活的藝術靈魂,是創設課堂教學氛圍的基源,因此,教學過程也是師生雙方情感溝通、反復交流的過程,反之,沒有情感的融入,一切教育都顯得那么蒼白,而沒有光彩。那么如何看待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呢?
一、在導入新課時激發情
作為一名教師,要重視課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培養,營造平等和諧、自由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如,竇桂梅老師在講《麻雀》一課時,就這樣激發學生的情感:“同學們,俄國有一位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叫屠格涅夫,他寫的《麻雀》同他的作品一樣膾炙人口,在預習中,課文一定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同學們談一談,哪些地方描寫得最精彩?哪個地方讓你感動?”用這樣的開場白來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開啟思維的大門,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在課堂教學中感悟情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以微笑,這是征服學生心靈的秘訣。教師的微笑,常常能打動學生,啟迪和熏陶學生的心靈,做教師的應多用鼓勵的話語去激勵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這樣便注重了師生間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學才能活躍起來,課堂才能動起來。
其次,教師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包含的真摯感情叩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在課文里都有體現,我們就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
最后,教師的講解要生動,語言要準確優美,要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教師可運用朗讀創設感人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有所感悟,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情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與別人溝通難,也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師要利用這一空白,引導學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體驗人物的情感。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文中的女孩,你會怎樣想,怎么做?”以第一人稱“我”的口氣,復述課文內容,用這種形式幫助學生體驗人物情感,使學生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狹小圈子。事實證明,只有注重了情感體驗,顯性知識系統才能內化為隱性知識系統。
四、在教學結束時升華情
如果說一節課是教師與學生進行雙邊活動的一座橋梁的話,那么教師對學生課后的教學則是這座橋梁的基石,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如果只局限在課內的40分鐘之內,那便不能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作為一名教師,要抓住課終這一有利時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如,《窮人》一文講完了,學生被桑娜善良的品質所感動,被作者的同情心所感動,情感正處于沸點狀態,如何抓住這一契機,給學生以情感的余韻呢?在教學結束時,給學生留作業:漁夫拉開帳子之后,會怎樣?讀列夫·托爾斯泰的其他作品,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性認識,思考今后如何用同情之心、仁愛之心等關心人、影響人,通過內化成為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
“情”在語文教學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聯系教師、教材、學生的紐帶,也是培養學生感情能力的催化劑,有了情感的激發,學生才會有感而發,才會情不“自禁”。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注意了情感教育,我相信,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活起來、動起來、美起來,學生才會在這樣的課堂中亮起來,才會迸發出無窮的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兩家子鎮中心小學校)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