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反思—再實踐,這是一個年輕教師獲得成長的關鍵。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小學語文“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教學競賽活動,對于我們這樣工作在一線的農村語文老師來說,參加一次競賽課讓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有感悟,下面,講講我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
一、圍繞主題,呈現更具特色的課件
1.根據教學的需要制作幻燈片:我所執教的是六年級語文《最大的麥穗》,這種閱讀課的題材很適合做課件,所涉內容不深奧,而且貼近農村小學生的生活,文中的唯一生字“壟”及新詞“麥壟”便是很好的體現。
2.對“試上”過程中被指出的不足進行及時的更正,如,幻燈片色調要與課文主題協調;每張幻燈片中的插圖或背景圖案應有所區別,(比如,主題不同.圖案形態不同等)。建議不采用統一模板,不千篇一律;幻燈片中的字體大小、顏色以放映時視覺效果最佳為準,文字排版要符合書寫規則,(比如,每節開頭空兩格,句中或句間的標點符號使用要規范等)。題目要求和內容字體大小、顏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區分。字體還應根據對應的具體教學內容來定,如,生字教學時,用行楷較合適,單獨強調某句話時可用黑體或宋體,甚至再運用“加粗”;課題中的字體要與眾不同,如,運用“藝術字”等。音樂也要選擇與主題契合的,關鍵環節時的音樂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3.“超鏈接”的使用,如果會制作,且制作合理、使用熟練時,提倡在合適的地方使用;反之則應避免,以免讓神奇快捷的“超鏈接”變成逃不出的迷宮。教案進行調整時,課件中幻燈片的順序、內容等也要及時調整。
二、精心磨課,展示更有把握的課堂
要想上出一節更有把握的課,就必須認認真真地磨課。
1.應從思想上重視它,正所謂態度決定成敗,只有從思想上重視它,你才能有壓力、有動力、集中精力地去把這堂課上好。
2.進行一系列有計劃的活動。
3.最后要說的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將教案“內化”,直至熟透于心,倒背如流。
三、三備三思,寫出一份更具實效的教案
這里所說的“更具實效”應是針對不同的教師特點、不同的學生特點以及不同的教學環境而言的,最適合的其實才是“更具實效”的。
1.首次定教案時,使我想起了于漪老師的“一篇課文,三次備課”法:拿到一篇課文,先不看任何參考資料,憑著自己的理解,備第一次課。第二次,找來和這篇課文有關的所有資料,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后補進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看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的特色。上課和設想的東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會根據上課的具體情況,不斷區別哪些地方順利,哪些地方困難,總結經驗,反思失敗,對設想進行調整,再備第三次課。于漪老師的理論讓我有條不紊地完成了一節課的心臟環節——備課。
2.教學必須有自己的思想,不可照搬別人的,照搬只能出現東施效顰,所以備課必須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融入個性的東西,這可以說是一節課的靈魂。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曾告誡兒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一篇文本,正是通過下水自備,我們才會發現自己的疑惑,提出獨到的見解,同時通過教師的自學備課,才能發現更多類似于學生遇到的問題,從而貼近學情,為有針對性地備課打下基礎。所以首次定教案,要像一個謙虛的學生那樣讀熟、讀透課文,找準知識點,揣摩教材意圖。
3.接下來就是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各種類型的資料,如果課文是經過改寫或是節選而來的,那無論如何要將原文找來細讀一番,將會有助于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或人物特征、情感等。熟讀并理解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等,進一步確定教學目標。除此以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重、難點,可以參照名師的教案、實錄,從中搜集相關的信息,并分析其設計意圖,設計板書,尋找習題,這些實錄中有許多借鑒來作為預設環節,又可為課堂中不可預測的生成提供及時的應對策略,為課堂的深層次“出彩”提供豐富的“能量儲備”。還可以從龐大的網絡中搜集相關的教案、課件、教學實錄、教學反思等來優化自己的構思。
4.要使自己的備課成為精品,還要不斷反思修改,做到千錘百煉。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首稿定好后,就是將第一稿教案以課堂形式呈現出來,即試上。課后征詢聽課老師的意見及建議,及時有效地完善第一稿,形成第二稿教案。
四、處處留心,設計好競賽中的每個細節
這里所說的細節是在之前的各項準備的基礎上進行的補充說明。
1.衣著,選擇上課時的衣服款式要大方、得體,顏色搭配要協調,最好亮麗一些。
2.發型和妝容,發型的設計也應簡單得體些,不能太夸張,更不能把臉部遮住太多。
3.鞋子,現代社會,凡是公開場合,男士以平跟黑皮鞋為主,女士以高跟皮鞋為主。
4.話筒的佩戴、使用,教師和學生的話筒課前應試音,可以請聽課的老師幫助判斷音效,再作相應的調整,讓課堂“有聲有色”。
以上是我在這次活動的準備階段和正式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個人淺薄的經驗。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響水縣黃圩中心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