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應從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科特點出發,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將以班為單位的單一的師講生聽的傳統授課學習方式,轉換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的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的學習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張揚個性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自身優勢,引導各類學生依據個人特長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同時又能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學習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互幫互助,同時培養小組合作意識及小組榮譽感,發掘小組集體的智慧,從而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小組學習較之傳統教與學模式更加開放、自由,很容易因計劃操作不到位或調控不當致使學生渙散而使小組學習流于形式。下面就如何解決小組合作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實效,消除小組合作的虛假性
在小組學習討論過程中,學生討論的意識、行為和效果不真實,不能體現群體智慧和個體探究性。當學生接受老師小組討論的“命令”以后,會立即服從,他一言你一語,看起來氣氛十分濃烈,可是,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發言往往與老師提出的問題相差甚遠,有的學生為了搞活氣氛而大談特談,可說得卻無關痛癢,有的學生甚至以此為契機,好好地開一回“小差”。而老師在檢查小組討論效果時也只是提問那些成績優異、表現突出的學生,從而給小組學習披上了一層虛假的“外衣”。另外,學生的討論十分隨意。有時只是為討論而討論,缺乏計劃性;有時不需要個體的努力,而是提出問題就合作學習;有時虛晃一槍,草草收場。因此,提高課堂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勢在必行。要重過程,輕形式;重指導,輕約束;重參與,輕自由,切實保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真正發揮作用。
二、張揚個性,避免小組合作的牽制性
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在時間、空間、心理上受到許多不該有的限制。課堂上,老師像一張無形的網在束縛著學生的手腳,不能尊重每個學生,許多學生都是繞著老師的圈子轉,只有答案的唯一性,沒有合理性,這樣不僅大大限制了學生個性的展示,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克服上述不良現象?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改進:
1.合理設計
老師要精選那些具有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開展合作學習,不要遇到什么問題都拿來合作。有些老師一堂課下來討論多達3、4次,看起來似乎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但究其本質一是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二是過于形式化。筆者認為問題設計應著眼于重點的解決、難點的突破與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等方面,這樣才能顯得主次分明,重點突出。
2.精心組織
可將前后距離較近的四位學生組成一組,盡量使小組成員在性格、學習能力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科學差異比例,以便各成員通過協作努力,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使各個小組成員在不同方面都有所長進。同時,注意進行定期的組員調動調整,使學生獲得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3.規范操作
首先要分配好小組中的角色:一種是學習者,一種是檢查者。這兩種角色讓小組成員輪流替換擔任。學習過程中,對于勇于發表個人學習心得或見解的學生,其他組員應進行積極回應配合。其次在全班交流時,要有明確的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由本組成員輪流擔任,以此方式不斷培養學生平等合作的意識。最后小組討論要給予充足的時間,使小組成員獲得足夠均等的機會進行交流學習。
4.適時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最終是要向全班交流,共同分享勞動的果實,交流的內容可以是知識與技能,可以是過程與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說些什么,還要注意其他學生在干些什么,要綜合多種因素分析評價學生討論的參與度與有效性。
三、強化指導,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教師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引導、參與者,有必要深入各小組認真聽取學生意見,適時進行交流指導,用心感受學生思維碰撞過程中產生的一個個富有獨特創意的見解。當學生遇到思維瓶頸時,教師要及時點撥,使他們能夠順利地交流,指導中要遵循幾個原則:
1.正確對待小組成員間的差異性
教師應帶著親切、平和的心走入學生當中,使學生的情緒和思維得到全面放松。同時,教師對學生應多持欣賞、鼓勵的目光或語言,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學生的個性才會發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正確對待學生的個性差異,特別要給一些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機會,保護他們敏感、脆弱的心靈,幫他們樹立自信。
2.善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是每個學生能進行充分的、獨立的、自主的學習和思考。為防止由“滿堂灌”變成“滿堂讓”,集體討論之前先留出充足的學生個人思考時間,然后大家共同交流討論。否則,學習上的“大鍋飯”勢必會使學生產生依賴性,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和積極性。但為防止過于個人自我化,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高質量的合作讓學生既要成為討論的主體,又要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3.提高問題和討論的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動畫、音樂、奇景異物都有廣泛的興趣。如果老師在開展小組討論中能營造一定的氣氛,增加提問和討論的趣味性,學生討論學習的熱情高漲,參與率也比較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也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唯一途徑,可以把討論式教學方式與其他動手操作、實驗、觀看多媒體等教學方法科學合理地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才是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動力所在。
(作者單位 江蘇省響水縣第二實驗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