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小學教學中也開始越來越注重學生全面的素質發展。教師應該在小學德育的教學中以弘揚和加強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并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營造良好育人氛圍,努力構建“和諧德育”。旨在對小學德育的教學方式提出建議從而能夠讓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更大的鍛煉以及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德育;心理素質
一、說明道理,娓娓道來
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心理素質和道德觀念的養成和培養是由其日常行為認知為基礎的。因此,在小學德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并給小學生正確的引導,從而使他們能夠樹立起健全的是非觀、榮辱觀以及基本的認知能力。在具體的德育教學中,小學德育教師可以在課時允許的情況下講一些小故事,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和理解。例如,在學習有關“誠信”的內容時,可以跟學生講《一諾千金》或者《曾子殺豬》的故事,再讓學生討論,根據學生的討論再深入講解我們為什么要守誠信,這樣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讓學生理解課本的內容。
二、巧設場景,陶冶情操
小學階段是陶冶情操、培養習慣的最佳階段,特別是對學生秉性的培養,教師需要努力營造好的教學環境,設置真實的現實場景,使學生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與陶冶。例如,在學習《在愛的陽光下》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注意家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關愛,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出來,然后再讓其他的同學進行點評補充,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父母對他們深沉的愛,再則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以及表演能力,增加他們的信心。
三、動之以情,感染心靈
心理素質中很大一部分是跟人的情感有關,而人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用自己健康積極的情感和言行去打動感染學生,還需要利用課堂,積極促進學生之間的友誼,讓這種純真的情感相互感染。在教學中,為了感染學生的情感,教師應該根據當時的實情來創造共鳴。例如,在奧運會或者航天登月時,讓學生看看相關的視頻,討論訴說當時的感想,他們慢慢地會擁有強烈的歸屬感或愛國熱情。
德育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學教師應該從自己做起,引導學生學習感悟,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積極向上的中國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鵬軍.對當下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2).
[2]林蕓,吳錫改.開展成功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J].教書育人,2011(06).
(作者單位 吉林省永吉縣一拉溪鎮中心小學校)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