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數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這在數學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有智力障礙的學生,普遍存在著知識遷移能力較差、理解能力不高等現象,這些都會成為教師在數學教學,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困難,要想克服這些困難,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勞動和精力,充分利用有利因素,調動智力障礙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智力障礙學生能夠把數學學得更好更快,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智力障礙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培養良好的數學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所在,相比正常兒童而言,智力障礙兒童的數學學習能力更弱、更差一些。數學教學中,就更要注意避免過多的抽象化的內容,確保內容更加具體化,突出直觀性等特點。在數學中,要培養智力障礙兒童良好的數學能力,就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強化對其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數學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如何更好地培養智力障礙兒童的數學能力呢?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
在智力障礙學生的教學中,創設數學情境更加重要,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其產生內驅力,讓智力障礙兒童積極參與其中,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與理解數學知識,達到不斷提高數學能力的目的。
創設情境時,可選擇智障兒童自身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結合智力障礙學生的實際,進行再加工,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覺得熟悉,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樂趣。如,教學“十以內數的認識”的時候,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讓學生自主觀察自己所在的教室,問他們教室里都有什么,分別都有多少。由于是學生熟悉的環境,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不一會兒,學生都會說出自己看到了:有1臺電視機、2道門、4扇窗戶、1個老師、7個學生等。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情境出發,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學習數字以及數字的運用時,感受到數學離我們不遠,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學起來也不難,用處卻很大,能夠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增強學生學習樂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觀察判斷能力。
在對中度智力障礙兒童數學教學時,還可以創設活動化的情境,調動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度,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用耳聽、用眼看,確保智力障礙兒童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討論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活動中提高數學能力。如,在教學“10的組成”的時候,可以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小猴子摘桃的情境:“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滿山全是又紅又大的桃子,小猴子看得口水都流了出來,現在請同學們幫助小猴子摘10個桃子吧,然后把桃子分別放到兩個盤子,該怎么分呢?大家想一想。”由于事例生活化,學生參與非常積極,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摘桃子,想分法,分桃子,了解到分法有很多種,1和9,2和8,3和7……通過學生參加活動,讓學生了解了10的組成,增加了對新知識的理解,為學生培養初步的實踐運用能力奠定了基礎。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智障學生觀察、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
智力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與正常兒童不同,他們更多的是以動手操作為主的低智能思維活動,這就決定他們的數學學習更需要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親自動手,讓智障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數學能力。
如前所說,智力障礙學生的邏輯思維和遷移能力較差、理解能力不強,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這些特點,精心設計操作程序,做到有條有理,讓操作簡單化、程序化,讓學生有章可循,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他們的動作思維能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與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要注重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鞏固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里,給智力障礙學生留出時間和空間,讓智障學生自己評自己改,或者互相評互相改,運用多元化的評價,培養智障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三、引導智障學生互學互助,加強智力障礙學生間的交流合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教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目標任務的提出,主要對象是智力正常的兒童,而對于智障學生而言則是不可想象的。要想通過他們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來達到新課標提出的目標任務,是無法完成的,只能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學習中,進行簡單的操作與實踐,并通過反復訓練,逐步形成習慣。作為教師,要積極為其創設平臺,引導智力障礙學生互學互助,強化他們之間的交流合作,并在互助互學的過程中,加以指導和幫助,促使交流合作的扎實有效。
參考文獻:
[1]陳偉豐.為智障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J].現代特殊教育,2009(02).
[2]陸建華.淺議智障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02(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特殊教育學校)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