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音樂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欣賞的興趣和感受音樂作品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對目前的音樂教學工作存在著的幾個共性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音樂課;學習;發展
一、音樂教學工作中存在著的共性問題
1.相當數量的學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知識教育,識譜能力比較差
2.喜歡聽音樂,但多是流行音樂,對名家名作知之甚少,甚至還有抵觸感
3.音樂課時數很少
每周一個班一節,高中三年都開足、開齊音樂課,也不足100課時。在學生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很難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
4.高中的課業負擔相對較重,所以對音樂課多是聽個熱鬧
二、通過幾年來的工作學習,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現總結幾點做法和體會
1.創設情境,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發生的,離開了一定的情境,要求學生在課堂每一分鐘都聚精會神地聽講是不現實的。我在教學中特別注意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喜好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如今的青少年對周杰倫、超級女生等歌手及歌曲情有獨鐘,甚至頂禮膜拜,而對許多古典音樂、名家大作不屑一顧或者充耳不聞。在講“歐洲古典音樂”一單元時,我利用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把流行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從流行歌曲中的非現代流行元素了解巴洛克風格及浪漫風格。通過對比、感受、表述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古典”音樂的魅力和生命力,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與鑒賞力。
我用飛兒樂隊的Lydia引出“巴洛克音樂”,但不急于對學生介紹其風格特點,而是將飛兒樂隊的Lydia的前奏和間奏與維瓦爾第的《春》和巴赫的《觸技曲與賦格》的兩個音樂片段相比較,讓學生自己尋找同屬一種風格的音樂特征,頓時,學生就來了興趣,認真地傾聽這兩個音樂片段,積極思考我提出的問題,我發現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校承辦新疆班已經十多年了,對于新疆班預科學生的音樂教學也不能完全照搬漢族班的音樂教學方法。在教學“神州古韻”這一單元時,我先從語文老師那里了解到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以及音樂知識的匱乏,所以我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講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孔子與詩經的故事,使他們知道詩經都是可以歌唱的,遺憾的是如今已經失傳了古時的旋律。使學生對中國古代音樂有一定的了解,逐漸產生一定的興趣,然后再播放古琴曲《流水》,使學生在聽的同時,產生合理的想象,去感受和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
2.用“鼓勵”樹立學生的自信,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每個學生都有希望獲得成功的心理需求。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鼓勵他們敢于表現、敢于與眾不同。
在我剛接觸新疆預科學生時,他們對于老師的提問,總是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回答。于是我在每節課的前10分鐘,先讓學P1OmsmtFpXrKRv6IjlgmYw==生進行“我最棒”自我展示,把自己的拿手絕活展示給大家。最初學生都相互推讓羞于表現,于是我便站在講臺上高歌了一曲《青春舞曲》,氣氛一下子熱烈了起來,在我的“煽動”下,有幾個同學也大膽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而且我從沒有“吝嗇”我的表揚,為每一位展示的學生留下肯定鼓勵的評語。逐漸地,他們的表演形式豐富起來,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與我的關系也更加融洽,走在校園里,遠遠地見到我,便大聲地喊:“郭老師好!”
3.“學生變老師”,讓學生走進課本,自學自悟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于是我就想徹底讓學生主導一回——讓學生當老師。說實話,一開始我并沒有太大的信心,因為有的高中生對音樂課并不重視,擔心他們會應付了事,或者根本不采納我的建議,最后我還是決定“賭”一把。
一開課我就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下節課,郭老師想坐到座位上當學生,想再次體驗學生時代的幸福滋味,想請同學們來當老師,大家同意嗎?一石擊起千層浪,霎時,教室里熱鬧了起來。最后一致通過我的建議。一下課,我就被學生包圍了,有向我討教音樂知識的,有向我借教案的……
我先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基本掌握的知識作為講課內容。讓學生分組進行備課,最后每組推薦一位“老師”來授課。他們明確了任務后,很投入地積極準備。上課時,我坐在教室后面,欣賞他們的教法教態,把自己當作是聽課老師,及時記錄下他們的教學過程,并寫下點評文字,看著其他學生高興勁,看著他們開心的微笑,看著一個個學生在“小老師”問題的帶領下聆聽音樂、賞析音樂,我與他們一起感受著、體驗著。在他們講完教授內容后,我用剩余的十幾分鐘對他們的上課進行肯定和鼓勵,然后,對他們忽視的內容進行補充,對重難點給予完善。幾節課下來,那些平時在課堂上無所事事的學生,注意力和思想也回歸了課堂,投入到學習中來。“三人行,必有我師”,讓學生知道,身邊到處都有老師,自己也可為師。
音樂教學改革,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就應不斷努力,大膽實踐和探索,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斷完善和發展。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二中)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