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預習開始于教學的起始階段,又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起到導航的作用,選擇最優化的路線,走完知識的全程。有效的預習略化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思考,因思生疑,促進課堂教學,以學定教,有效的預習,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和結果。
關鍵詞:有效預習;優化;略化;以學促思;以學定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閱讀教學中,預習策略顯得更為重要。在閱讀教學中,預習就像學生學習的導航,選擇最優化的路線,走完知識的全程。
一、有效的預習略化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教的是我們的母語——漢語,學生早在學齡前就和它有了頻繁的接觸,我們所說的“一切從零開始”的教育理念,顯然在語文教學中是不適用的。語文的教學又離不開語言文字,字音、字形、字義的學習,機械又不可不教,倘若拋開學生的已有水平,從零開始教,課堂容易繁瑣又無趣,效率低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展開教學。課前預習,能有助于我們了解學生哪些會,哪些不會,以至判斷出教師哪些簡單教,哪些詳細講,一改過去的繁瑣課堂,略化四十分鐘的教學。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掌握了基礎的知識,在課堂上,我們應當給予一定的反饋,給學生一個展示預習成果的平臺,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文教學前,我簡單地檢查了字音、字形、字義,發現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就不需要展開,留足時間針對學生難懂的點剖析和拓展。
二、有效的預習優化課堂教學
1.促進學生思考,因思生疑
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難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預習效果以及教學效果的提高。沒有課前有效的預習,學生的思維是被動的,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課堂也往往變成了幾個優秀生的舞臺,而其他的學生就是這臺戲的觀眾,缺失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表面的精彩,卻剝奪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每個學生在知識和經驗上參差不齊,對于問題的思考也會有所不同。課前預習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有目的性的學習和思考,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2.促進課堂教學,以學定教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是在“先教后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的、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先學”單方面的理解就是課前預習。通過預習關注學情,以學定教展開教學。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與時間賽跑》這篇課文時,由于本文寫抽象的概念時間,學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難度,按照傳統的方法,我把課文理順,按照事先設計的去教,層層推進,很是順利地把課文講完。可是,表面的熱鬧掩飾不住內心的茫然。課后學生還不明白所有時間里的事物怎么就不回來了?人怎么還能跑贏時間?反思后才明白這些疑惑,這是學生用心思考的結果,讓學生被動接受新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如果給他們思考的時間,他們一定能弄明白的。于是,在另一個班級教的時候,我在預習任務中,增添了:讀了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你心中又產生了怎樣的疑惑呢?寫一寫旁注。學習貴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上課伊始,我就來交流這一預習任務,令人驚喜的是,學生基本上能把課文的內容讀懂,你一言我一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學生在思考中質疑,在思考中解疑。一次次的思維碰撞后,問題停留在“時間是怎么從我身邊溜走的?我們該怎樣和時間賽跑?”以此,我再展開教學,學生對此充滿期待,聽得也認真,我們有針對性地講解,講得才輕松。
有了課前的預習,教師基本掌握了學生對課堂的期待,重點落在學生理解的難點上,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走進學生心里,把學生內在的向上發展的欲望激發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如,獨立思考、動手拭錯、自我糾正等)完全交給孩子,把學生扔到知識的海洋中讓他自己去吸納、去搏斗,促進生本課堂的產生。課堂歸還了學生,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都得到了有效的體現,真正達到了以學定教。
三、有效的預習,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預習是學習的一種能力,是課內學習的輔助,更是課外閱讀的主角。其實質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學、去探索、去實踐,而教師在其中只是“向導”“路標”,起著“引路”“架橋”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從過去“滿堂灌的第一線”退到第二線為學生的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參謀”和“顧問”,教師在預習任務的安排上,也應該更多地偏重于學習方法的指導。
預習是一種自主的學習行為,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在預習任務的設計上,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欲望,層層推進,使每個學生都體會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
預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效的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導航,指引課堂教學又優化課堂教學,教得簡單,學得輕松,提高四十分鐘的效率。
參考文獻:
郭思樂.諦聽教育的春天.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三合鎮蒼南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