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計思路
《金蛇狂舞》是教育科學出版社藝術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十二生肖》的第三課題。在備本節課時,首先思考的是樂曲本身為我們提供了哪些音樂要素和可能挖掘的教育因素。怎樣才能使學生在一節課里最快樂、最有效地掌握一定的音樂要素,獲得一定的藝術能力。在欣賞活動環節的設計,即每個環節、每一遍不同層次的要求,都必須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欣賞,逐步深入和提高。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欣賞民樂《金蛇狂舞》和音樂實踐活動,了解民族樂曲豐富的表現力,學習祖國優秀的文化藝術。
(2)感受和體驗民樂合奏《金蛇狂舞》帶引子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和熱烈歡騰的音樂情緒,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有趣的音樂中體驗感受音樂,享受藝術,大膽創演,激發表現欲和創造力。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二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學習心理上強調直覺感知,學習興趣不能持久,不適合長時間又缺乏變化的課程與教學,教學上需要更多元的活動來引導,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使兒童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輕松愉快地學習。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藝術課程的性質與價值主要體現在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文化傳承價值。藝術課程應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藝術實踐,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藝術、學習藝術、享受藝術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琵琶。
學生準備:豆漿杯、茶杯蓋、文具盒、鍋蓋等。
六、教學過程
(一)人文導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教師出示玩具蛇,學生頓時興趣盎然,議論紛紛。我立即以蛇為主題,讓學生交流有關蛇的習性特征及相關的故事、傳說,結合課件圖片展示,欣賞各種以蛇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營造濃厚的人文藝術氛圍,為以下的教學揭開序幕。
(二)設計對話,滲透“螺絲結頂”
本首樂曲第二樂段采用“螺絲結頂”的表現手法,是本首樂曲的特色,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境中感受學習這一音樂要素,仿照“螺絲結頂”的句式特點,將學生的課椅分兩組呈倒三角形排列,并設計由金蛇和銀蛇演繹東海龍王娶妻的歌謠,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了“螺絲結頂”的越來越短的樂句結構,從而化繁為簡、由易到難地進行節奏訓練,形象生動地讓學生體驗《金蛇狂舞》這首樂曲的情感色彩,成功地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具體環節設計如下:
1.通過語言“對話”,營造熱烈氛圍
欣賞之前教師與一名同學配合分別用大鼓和镲扮演金蛇和銀蛇來演奏一段對話。
金蛇 銀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東海龍王要娶妻;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張燈結彩真美麗;
一 二 三 四 五,魚兒群起舞;
一 二 三,你敲鑼;
三 二 一,我打鼓;
敲鑼,打鼓。
接著由學生分組扮演“金蛇”和“銀蛇”進行“對話”,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驗語速快,音量大可以增強熱烈的氣氛。同時指出在音樂中,節奏、速度、力度這些音樂要素一改變,就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情緒。
2.欣賞“對話”音樂,了解演奏樂器
第一學段的兒童不強調嚴格的知識序進,知識技能采用隨機的、跳躍的、點式的、積累的方式,服從、滲透于人文主題,使學生在充分參與體驗中培養學習興趣、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本環節欣賞民樂合奏這一樂段,讓學生找出樂曲由哪些樂器演奏。同時課件出示樂器圖片,簡單交流介紹這段樂曲的主奏樂器嗩吶和鑼鼓,并讓學生合著音樂用肢體模仿演奏這兩種樂器,更為第三部分的學習曲式結構做了伏筆。
雖然課中內容環節較多,但在設計時將知識化難為易,環環相扣,生動有趣,因此學生在整堂課中自始至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狀態,輕松愉快地享受了一頓藝術大餐。
七、幫助和總結
第一次上欣賞課,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上好這節課,我付出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前前后后試上了八九次,從一開始的毫無頭緒到后來教學流程越來越清晰,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的不足之處:由于教學內容非常多,教學過程需要非常緊湊,任何一個環節拖沓了,就無法完成全部教學內容。于是導致“師生合奏”這一環節進行得不夠完整,由于沒有進行事先的演練,師生配合度不高,整個表演不夠出彩。
(作者單位 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