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實錄體現新課標中的情境教學、探究學習的內涵所在。
關鍵詞:實錄;課標;探究;有效
2013年9月18日,我們研修班中學數學組的一行7人到南屏中學參加常態課摸底觀摩,其中三位老師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全等三角形》中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四位老師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九年級上冊“圓”中的“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我執教的是“點和圓的位置關系”,現把我教學中的一些片段摘錄如下。
【情境導入】
師:我們每個人總會有些情投意合的朋友稱為圈內人士,也會有志趣不相符的“陌生人”,我們稱為……
生齊答:圈外人士。
(因為是借班上課且是上午第四節課,學生都比較疲憊,通過這個簡單的引入拉近和學生的關系,也為下面的學習埋下伏筆。)
師:如果把剛才所說的圈和朋友分別用一個幾何圖形來表示,應該用什么圖形,又是什么樣的位置關系呢?
生:圈用圓來表示,朋友用點來表示。
師: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畫一圓。(請一生畫圓,并記作⊙O)
師:再請一個同學在圓所在的平面內畫幾個點,要求盡量不同。(再請另一生畫點,沒達要求的請人補充)
師:看圖知,這些點不是在圓上?
生齊答:就是在圓內或圓外。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一起需要研究的內容。(老師邊說邊板書課題:點和圓的位置關系(1))
【探索新知】
師:在剛才所畫的一圓所在的平面中,分別取點A、B、C,使A在圓內,B在圓上,C在圓外,請個人量一下OA、OB、OC的長度,并比較與半徑4 cm的大小關系。
(生按要求操作,并前后左右進行比較找規律:A點在圓內,則OA<4;B點在圓上,則OB=4;C點在圓外,則OC>4)
師:在另一個圓所在的平面上取點,使OA=3 cm,OB=4 cm,OC=5 cm,請觀察此時三點與圓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前后左右之間交流一下,看是否有相同的結論?
(生按要求操作并交流得出結論:若OC>4,則C點在圓外;若OA<4,則A點在圓內;若OB=4,則B點在圓上.)
師(板書):若假設⊙O的半徑為r,點P到圓心的距離為d,即OP=d
則:點P在⊙O內?圳d
……
探索也即探究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具有探索研究問題本質的活動,以問題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與學習。在學習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學會研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讓學生動手測量,把直觀的位置關系與抽象的數量關系互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需要。
【例題精講精練】
師:例1.(1)已知⊙O的半徑為2,OP=4.2,OA=1.2,OB=2,CO=1,則這些點跟⊙O有怎樣的位置關系?
(2)已知OP=3,若點P在⊙O的外部,那么⊙O的半徑r滿足什么條件?如果P在圓上或圓內呢?
(師生交流,生口述(1)的答案,并探討(2))
生1:點P在⊙O的外部,r 師:有不同的意見嗎? 生2:因為r表示半徑,為正數,故還應大于0,即0 (老師提議鼓掌表揚) …… 師:例2.已知⊙O的半徑為1,點P到O的距離為d,若方程 x2-2x+d=0有實數根,試判斷點P與⊙O的位置關系? 師析:這是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關的問題,現根據“根的判別式”列不等式再解決問題。 生:令Δ≥0,得d≤1;點P在⊙O上或外。(師提醒各位同學注意“≤”的含義) 師:請各位思考:⊙O的半徑為R,圓心到點A的距離為d,且R,d分別是方程x2-6x+8=0的兩根,則點A與⊙O的位置關系是 ( ) A.點A在⊙O的內部 B.點A在⊙O上 C.點A在⊙O的外部 D.點A不在⊙O上 (學生獨立思考求得方程的解為2和4,但下面誰是R,誰是d,困惑了) 師:不能確定的量,就可以分類思考啊。(學生豁然開朗) 生:當R=2,d=4時,有d>R,則點A在⊙O外;當R=4,d=2時,有d 例3.在直角△ABC中,∠A=90°,AB=3,AC=4,以A為圓心,以BA為半徑作⊙A,問點B、C及BC的中點D與圓A有怎樣的位置關系? [讓學生自己讀題做題,請一學生到黑板板演(只有簡單答案),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同學有詳細過程,就請其板演,但沒體現比較過程,老師點評,要求書寫規范化] 師:在由“數量關系推斷位置關系時,要體現一個比較過程”。 師:剛才研究的是三角形問題,把它放在四邊形情境中如何? 變題:已知矩形ABCD的邊AB=3厘米,AD=4厘米,(1)以點A為圓心,3厘米為半徑作圓A,則點B、C、D與圓A的位置關系如何?(2)以點A為圓心,分別以4厘米、5厘米為半徑作圓A呢?(3)以A為圓心,使B、C、D三點中至少有一點在圓內,至少有一點在圓外,求此圓半徑R的取值范圍。 …… (第(3)題答案就五花八門了)有:3≤r≤5或3 讓學生討論研究后,師生交流。 師(用圓規在圖上比劃的同時和學生對話):有一點在圓內的話就應是 B ,有一點在圓外的話就應是 C ,故界點應是 B、C ,去掉答案 3 師:討論是否包括3和5呢? 生:若包括的話,是指B、C在圓上,而非圓內圓外,不符合題意。 師:所以最后答案為3 三道例題在設計時,體現了基礎性、層次性、發展性與有效性,對學生鞏固、理解、深化與應用所學知識都是有益的、有效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要不斷地教學研究,善于學習、吸收好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化,而搭建“同課異構”的平臺更有利于教師的研究性學習。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縣吉慶初中)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