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些公開課上學生說數學比“做”數學的機會多,數學課應都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比說理更為重要。
關鍵詞:做中學;數學;思維
近幾年,發現數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在一些公開課上學生說數學比“做”數學的機會多。這是否本末倒置?存在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不是在于我們過于迷戀“集體作業”的方式了?還是我們習慣于“打乒乓”的問答?不可否認說數學非常重要,但說而不做是學習數學最大的弊端。數學知識是怎樣獲得呢?我想更多的是做出來的,既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教出來的,創新的數學教學更應當按照陶行知創新教育的思想,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產生主體地位的欲望,解放他們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學生只有在“做”數學的具體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親身經歷數學概念與數學知識發展過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掌握數學、駕馭數學。
一、“做”思維的原動力
——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怎么辦?
新課程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認識》這課中,學生擺小棒探索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關系時,學生交流:4 cm、6 cm、10 cm這一組有時可以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接著精彩的辯論就開始了。
生1: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小棒的兩頭削尖一點,就不能圍在一起了。能圍成三角形是因為小棒的接頭處有厚度。
生2:如果我們不考慮厚度,就可以圍成三角形的。是不是你們考慮的太多了。
師:問題的關鍵在于小棒有厚度,大家想想能否利用已帶來的學具,來解決這一問題呢?
學生思索后發言。
生:我拿兩根10 cm長的吸管,在一根吸管的4 cm或6 cm處折一折,分成兩段,不要剪斷,與另外一根10 cm長的吸管圍一圍,怎么也不能圍成三角形。既解決了厚度問題,又說明用4 cm、6 cm、10 cm三根小棒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全班學生操作練習,怎么也不能圍成三角形。
師:這種方法很棒!課后請同學們想想,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來驗證三角形的n6PLdM76oYd3AeoypHTN7g==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時,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結果,第二天有學生跟我交流:用一根長20 cm的繩上打兩個結,把這根繩分成6 cm、4 cm和10 cm,請一人合作圍三角形,也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在“做”數學中,人人都必須獨立思考,都能夠自主探究;在“做”數學中,人人都可能發現問題,產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這里,“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
二、“做”問題解決的需要
——算珠的運動既是平移又是旋轉
曾經在校對習題時,遭遇過這樣的尷尬: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25頁的“想想做做”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有這樣一幅圖
判斷珠算的運動是平移還是旋轉。真沒想到學生爭議很大:有的認為算珠的運動是平移,原因是有的認為算珠捏在手里前后運動做了平移運動;有的認為算珠的運動是旋轉,因為算珠在軸上一滾一滾是旋轉;更有一些聰明的學生說算珠的運動既有平移又有旋轉……答案很多,很難定論。當時我覺得都有道理,沒有做過多的分析,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便草草收兵。可是學生并不像我這樣平靜,各執己見,甚至形成“幫派”辯論起來。
課后我反思學生情緒波動的原因,是我的處理不到位還是答案不是唯一的。于是我找來算盤自己撥動算珠才恍然大悟,撥珠運動是平移(因為撥的過程中,手捏好了珠子,珠子根本不再旋轉)。在第二節課上,讓學生帶上算盤,動手模仿書上撥動算珠,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是平移運動。”接著我又啟發學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算珠在做旋轉運動呢?這下學生可熱鬧了。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僅明白了什么是旋轉什么是平移,而且有些同學還能自覺糾正前一節課的錯誤。此時此刻我明白:課堂教學是師生活動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有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我們必須抓住學生認識知識的薄弱點入手,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因為他們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構造與生成者。
三、“做”快樂學習的源泉
——100毫升可樂有幾口呢?
江教版四年級下冊《升和毫升》這單元,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實驗體悟1升和1毫升的概念。學生用滴管和量杯掌握了1毫升和2升有多少,但是當在毫升的前面加上一個較大的數字時,學生很難估計它到底有多少,比如100毫升到底是多少呢?學生很難估計,如果讓學生以1毫升為基準去估計,難度太大。于是我利用上一節課學生在一個空瓶上找出100毫升的位置,讓他們在瓶里裝100毫升的飲料。活動課上學生喝飲料,先估計100毫升飲料有幾口,然后再喝。這時學生可高興了,學生看了物體估計的結果都有些接近,接著讓學生親自品嘗到底有幾口,學生做的是不亦樂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100毫升飲料大約可以喝6口左右。品嘗實驗結束后,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實驗你還可以推導出哪些結論。一些學生知道了200毫升可樂有12口、50毫升可樂有3口……學生發言是既興奮,又積極。課后我想學生為什么這么高興,問了一位學生,他說:“我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喝飲料。”大家都知道學生并不是第一次喝飲料,可能是第一次在數學課上通過喝飲料來做實驗,所以他們高興。我想也是的,還有什么比邊吃邊發現規律來得高興的事呢!學生在做過程中不僅思考著,而且快樂著,這正是新課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實踐者,教師的職責在于創造適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鼓勵學生成為發現者、探索者、創造者,讓學生在創造教學中學習數學,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讓數學的發展歷程在學生身上重現。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百丈中心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