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思想觀念“活”、教學形式“活”、教學資源“活”三方面緊扣“活”字做文章,來開展課堂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靈魂;品德課堂;思想觀念;教學形式;教學資源
自《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小學品德教學的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教學的針對性,還是教學的實效性和主動性,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盡管取得了進步,品德課堂教學還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品德教學依然注重學生的道德認識,相對忽略學生的道德體驗;品德教學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依然有很大欠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依然有待開發和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品德課堂的教學實效呢?
筆者認為,應該緊扣“活”字做文章,來開展課堂教學。概括一下,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思想觀念“活”、教學形式“活”、教學資源“活”。現分述如下:
一、思想觀念“活”
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對待新課程標準觀念的轉化,適應新課程標準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思想,不能一味地死抱著某些理論不放。新課程所提出的理論是“活”的,這“活”主要體現在:
1.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靈活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保證品德教學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靈活地選取教學內容,適當地擴展、變換、延伸教材中的內容,使教學的內容從教材擴展到學生整個生活空間。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1)適當地選取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或有意義的題材。
(2)與本班、本校、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
(3)關注社會新近的發展和變化,選擇切合當前實際的教學內容。
(4)尋找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題材等。
2.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靈活
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必須靈活機動。我們可以把課文的學習放在正式教學之前,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布置相關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思考題去預習課文,以了解教材的主要內容,明確教材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引發學生認知間的矛盾,然后帶領學生到一定的場地活動體驗。
3.教學評價的使用要靈活
對兒童進行評價,應當選擇多種角度、多種尺度匯集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同學等各方面的信息,因材評價,注意評價的縱向性,淡化評價的橫向性,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評價的方法也應靈活多樣,可以采取觀察、訪談、問卷調查、成長資料袋、偶發性事件處理、意向性實踐考查等方法。
二、教學形式“活”
品德教學活動,可以與班級活動、學校大隊活動等集體活動聯合搞。如果要把品德教學活動形式加以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校外活動和校內活動兩大類。校外活動又可以分為家庭生活體驗活動和社會生活體驗活動兩種形式。校內活動則主要指班內活動。
1.社會生活體驗活動
現在所說的活動課程,一般是指社會體驗活動課程。它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參觀訪問。這種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種校外教育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中去學習、實踐,既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擴展了興趣,發展了實踐能力,又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把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信念。
(2)現場調查。組織兒童到現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所關注的問題,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實地勞動。這類活動的范圍比較廣泛,可以是打掃衛生、清理雜物等活動,可以是飼養、種植等活動,也可以是其他各種校外活動。
2.班內活動
班內活動,是教學最常用的形式。教學活動大部分都是在課堂內完成的,因而班內活動更具有推廣的價值。班內活動的主要方法有:
(1)問題討論法。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生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它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在討論前,教師要設計一個或幾個精要的、緊扣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問題,使討論的目的性明確,提高討論的時效性和準確度。
(2)情境模擬和角色扮演。所謂情境模擬,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獲得對現實的真實感受和體驗。所謂角色扮演,就是讓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進行仿真性學習活動。需要指出的是,學生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應以下面表演為主,盡量少用或者不用反面角色。
(3)課內競賽。主要包括講故事比賽、朗誦比賽、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實踐證明,學生對于競賽活動是相當感興趣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設計一些競賽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品德課程的教學實效。
(4)操作實踐活動。這種方法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的實地勞動相對應,區別就在于一個在課外,一個在課內。很顯然,課內的操作實踐活動更易于進行,所受的限制也相對較少,因而較為實用,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小實驗、小制作等都可以作為課內操作實踐活動的內容。
(5)教學游戲。這種方法,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玩中學”的觀念。游戲是兒童學習的有效方式,通過教學游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從而切實提高品德學科的教學實效。
三、教學資源“活”
1.人物資源
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重要的人物資源。充分合理地利用人物資源,可以切實提高品德學科的教學實效。
2.書籍資源
這里所說的書籍資源包括圖書(含教材)、報刊、圖片、地圖、圖表、照片等文本資源。
3.音像資源
音像資源包括影視節目、錄音、錄像、VCD和DVD、軟件等,這在現代化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4.網絡資源
為了豐富課程資源,教師應盡可能地使現代化教育技術與本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上資源。
5.地理資源
指學校周圍的環境資源,如工廠、養殖場、植物園、紀念館、德育基地、勞動基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
品德學科教學是活的,因此,我們的研究也應該是活的,發展的。緊扣“活”字做文章,相信必定會對我們的品德教學大有裨益。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赭山小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