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中教材、教師與學生要和諧、教學內容與形式要和諧。和諧就是美,和諧就是真正走進新課程,和諧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和諧課堂;和諧機制;和諧教學內容
如果把教師比作藝術家,把課堂教學比作創(chuàng)作的話,那么創(chuàng)作的成功應取決于其和諧的程度,即課堂教學中教材、教師與學生要和諧、教學內容與形式要和諧。這就是我的課堂和諧觀。
一、課堂教學中教材、教師與學生三者之間和諧統一
成功的課堂教學要體現教材是基礎、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三者協調一致的現代教學思想。
1.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種行為共同指向教材,教材是師生教與學的主材料和依托。所以,教師只有挖掘教材、吃透教材、駕馭教材,才能有效地教書育人;學生只有認真讀書,才能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學有所得。離開教材,課堂教學就失去了依托,也就無法順利進行。
2.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是學生的導航員。一堂課,學生要學什么、怎么學,教師起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正如一部好戲,離不開導演的正確組織和指導,一堂課也需要教師的優(yōu)化設計和科學實施,即便是權威專家編寫的教材也難免有不符合學生認識水平和實施的知識,即便是超長學生也會在學習中遇到理解和運用的障礙,更何況同一部教材是用于眾多參差不齊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立足于學生實際,思辨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優(yōu)化教學結構,促進教材與學生和諧統一,使教材的要求順利地化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覺悟。
3.學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材的編寫是面向學生,教師的教學也是面向學生的,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就無法構成和諧的雙邊活動,教師的勞動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的徒勞,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成了空中樓閣,教材知識也無法轉化成學生的知識,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素質教育也就成了一紙空文。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樹立平等的師生觀,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實施課堂素質教育、完成教學任務,均具有特殊的意義。學生主體論、核心論,是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的現代教學觀。
二、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與形式要和諧統一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并服務于內容。成功的課堂教學既應該具有完美的形式,以增其趣味性,更應具有深刻的內容以顯其實效性。如果在教學中將內容與形式錯誤分離,或單純苛求教學的實效性,為教而教,就容易導致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師即使筋疲力盡,聽者也味同嚼蠟;或一味追求趣味性,使教學流于形式,往往出現“熱熱鬧鬧一節(jié)課,腦袋空空下課堂”的現象。根據巴班斯基的最優(yōu)化理論,教學中既要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又要科學設計為內容服務的教學形式,從而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1.優(yōu)化設計教學內容。每堂課的教材知識無論多寡都是由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組成的知識結構,對于英語學科(English subject)而言,語音、詞匯、語法、閱讀等組成的知識結構,而這種知識結構又往往隱藏于教材背后,多數情況學生難以獨自把握。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挖掘整理、加工制作,形成層次化、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達到教學內容設計最優(yōu)化,便于學生學習掌握。
2.優(yōu)化設計教學形式。教無定式,設計合理的教學形式,不但能豐富課堂,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落實。教學的永恒主題是讓每一代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前人的文明成果,并以此作為他們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起點。積極探索,設計合理的教學形式非常重要,但教學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有討論式、點撥式、自學輔導式、計算機輔助等教學形式。只要是最優(yōu)化的教學形式,就能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值,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總之,課堂教學需要和諧。和諧就是美,和諧就是真正走進新課程,和諧就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 吉林省梅河口市興華學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