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教育中,教師要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學生才會對語文感興趣,才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活”的前提在于激情;“活”的動力在于激趣;“活”的根本在于啟疑和創新;“活”的靈魂在于創造性學習。
關鍵詞:創新教育;激情;激趣;啟疑;創新
在現代教育中,創新教育成了主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是經濟時代賦予教育的歷史使命。那種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也制約了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在現代教學中,我們要提倡以靈活的方式來教學,“活”堪稱語文教學的精髓。
一、“活”的前提在于激情
白居易認為“上至圣賢,下至愚呆,微及豚魚,幽及鬼神,群分而氣同,形異而情一,未有聲入而不應,情交而感者”這就倒出了情感魅力的巨大效能。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是“活”的前提,積極的情感具有強烈的動力功能,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讓學生真正地“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五彩池》一課時,我首先從多媒體中找出關于“五彩池”的圖片資料,制成幻燈片,伴隨著舒緩優美的音樂把一張張圖片展示出來。呈現在學生眼前的就是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水池,呈咖啡色,檸檬黃,天藍色……當他們被這絢麗多彩的美麗情景深深吸引住的時候,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導出今天的話題說:“這節課我和你們一起去欣賞五彩池的美景!”這時教室里一片歡騰,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好!”上課伊始,教師將自己感受及情緒體驗傳達給學生,讓學生產生愉快振奮的情感體驗,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內驅力。
在課堂教學中,更要善于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把總理的遺像掛在黑板上方,在哀樂聲中,讓學生起立,為總理默哀三分鐘。然后用極富有情感的語言描述當年百萬人民在十里長街為總理送行的場景:時光恢復到1976年1月,千山默哀,萬水波息,千萬人民悲痛欲絕,敬愛的周總理和我們永別了,讓我們再送送總理一程吧……課文一開頭就沉浸在對總理的緬懷之中。在情感的共鳴下,語文課堂就呈現出了勃勃生機和無窮活力。
二、“活”的動力在于激趣
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托爾斯泰認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興趣是學習語文的先導,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他們的求知欲就油然而生,并主動而且愉快地學習。例如,在教學李白的詩《送猛浩然之廣陵》時,先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查閱資料去研究詩人李白,了解李白所處的時代,了解李白是一位什么樣的詩人,為什么被稱為“詩仙”?李白的作品特點是什么……分小組進行研究,查閱資料,摘抄資料……接著以此項研究為契機,培養學生研究唐詩的興趣,讓學生廣泛閱讀唐代著名詩人的作品,暢游“詩海”,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培養和鞏固興趣。每個小組制定自己的研究主題,然后根據學生制定的專題提出可供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要善于抓住契機,挖掘學生的潛力。
三、“活”的根本在于啟疑和創新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緣于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積極啟發,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于提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課堂上來。例如,在教學《琥珀》這課時,開始點明了推測琥珀形成的時間是“大約一萬年”,這時就給學生設疑啟發,由于發生的時間久遠,誰也沒有見過,那么事情的經過是怎么知道的呢?當學生得到啟發后,得知是從琥珀的特征推測出來的。之后又進一步設疑:科學家的推測又是否合理呢?這樣啟發,就使學生懷著探求的欲望去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了。
四、“活”的靈魂在于創造性的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慣以經院式講解,學生僅僅是“聽眾”,任務是“聽”和“記”,毫無選擇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即使學生偶有獨特的見解,教師也往往以教材和教參為標準進行評判,于是學生只能循規蹈矩地學習,不敢越雷池半步。這種令人窒息的沉悶僵化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喪失了自由表現的機會,抑制了學生的內在動機和創新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采用各種手段使學生生情入景,讓學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和諧的人際關系,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學、會學、愿學、愛學;在參與中不斷強化“成功與快樂”的良性循環機制,使學習活動成為充滿樂趣的活動。例如,在教學《狼和小羊》時,提出問題:狼向小羊撲去,會吃掉小羊嗎?教師就要因勢利導,讓學生想象故事的結果。有的學生說,狼撲過去時,由于用力過猛,栽進了小河里被淹死了;有的說,當狼撲過去時,被一塊打石頭絆住了,摔倒了,小羊趁機跑了;還有的說,正當這時,獵人來了,把狼打死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迸發了。這樣教師教的靈活,學生學的主動,自然就“活”了起來。
總之,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真正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不斷推陳出新,從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抓起,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教”的指導思想,學生的“學”一定會有新的韻味,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將會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易凌峰.多元教學評價的發展與趨勢.課程·教材·教法,1999(11).
[2]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萬明華.有效的語文教學.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四川省廣安市前鋒區桂興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