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意”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立“象”(畫面、情景、場景等)明“意”(意思、意味、意趣、意蘊等)的過程。閱讀教學要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從語言入手,挖掘蘊含在文本語言中的形象、情境、場景等,還原這些“象”,讓教學充滿畫面感,更具感受性。讓學生在形象建構中,自主理解、感悟和思考,提升閱讀的有效性。
一、驅遣想象,讓文本生動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感知任何東西,那么實質就不會同時閱讀和思考。”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發揮想象力,拉長與文本對話的時間,讓文本的形象、情境自然地從語言文字中走出來。
如,一位教師教學《廬山的云霧》的片段:
師問:什么叫“瞬息萬變”?
生答:就是變化快;變化很多。
師總結:說得對,“瞬息萬變”就是變化多,變化快。然后讓學生閱讀了之。
如此操作,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較膚淺,脫離了對文本的感知,很難內化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若引導學生細讀教材就不難發現:“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而“一縷輕煙、九天銀河、白馬、冰山”等一連串的形象在快節奏的切換中,就是形態的多變;“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了……”就是時間變化快。此時,再讓學生抓住幾個關鍵詞閱讀品悟,說說感覺,就可憑借想象再現詞語豐富的內涵。
二、細化形象,讓內涵豐富起來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文本形象要在多元中細化,細化中多元,在對形象不斷地推想與把握中,學生的認識也逐步走向深刻。比如,對人物的認識,可以多角度審視,多性格把握,從語言、動作、神態,甚至對內心情感的觸摸上,解讀出真實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來。
《牛郎織女》中織女的形象歷來被人們喜愛,這不僅因為她有美麗的外表,更因為她有柔情賢淑又敢愛敢恨的個性。讓學生喜愛這個形象,通過讀一讀、議一議、評一評即可。但這樣的喜愛缺乏根基,要讓這份喜愛從內心自然地升騰起來。
師:誰知道天上仙女下凡將受到怎樣懲罰?
生:會被關起來,受到毒打。三圣母就被壓在華山底下。
師:當織女面對著一邊是心眼好,又能吃苦的牛郎,一邊是天條的嚴厲懲罰時,她會怎么想呢?
生:一定很矛盾,留還是不留呢?牛郎心眼這么好,我很喜歡和他在一起,可是遲早會泄密的,外祖母追究起來咋辦呢?
生:她內心很糾結。我懂得天規,如果留在熱人間被抓回去肯定會慘遭毒打;但失去了這次機會,就永遠沒有指望了。哪怕受到再大的苦,再多的罪,我也要和牛郎在一起。
生:我一定要牛郎在一起,哪怕只有一天,我也心甘情愿。
師:“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天規再嚴,也難以阻止織女渴望自由愛情的愿望。
留?不留?在內心糾結中,形象得到細化,直達人物的心靈世界,實現了閱讀的超越,學生用情體驗,用心體會,以神感悟,達到物我同在的和諧共鳴。一個為了愛情勇于挑戰腐朽體制、勇于打破統治桎梏、勇氣可嘉的織女形象,立在了學生面前,這種洋溢著生命活力的喜愛,自然地從學生心底萌生起來。
如此對人物心理的揣摩,人物性格得到豐富,形象得到細化,學生思維得到開拓,認識得到提升。
四、追尋意象,讓閱讀深刻起來
意象以藝術形象存在,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閱讀教學要在教師啟發、點撥下,讓學生思維的觸角擺動起來,進一步探尋“象”背后“意”的價值。我在教學《漁歌子》時,運用了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中“寄情于釣”的“漁父”的解讀:
師:學習《漁歌子》,我們認識了一個快樂的漁父,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影子。是不是所有的漁父都是一樣的呢?(出示柳宗元的《江雪》,讓學生閱讀對照)
生:《漁歌子》中的漁父是快樂的,《江雪》中的漁父是孤獨的。
師:為什么同樣是漁父,這個漁父是孤獨的?
生:因為是冬天,大雪覆蓋,山上到處都沒有人,甚至連鳥都沒有了。
生:河里面都結冰了,釣了半天一條魚也沒釣到,他心里很不高興。
師:柳宗元當時被貶為永州司馬,精神備受打擊,心底充滿了無比的壓抑和孤寂,巧借漁夫……
對文學作品中的意象追尋,能有效拉動學生的思維走向文本的深處。學生對《漁歌子》中漁父的認識,上升到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追尋,它寄托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體現著作者的價值追求與內心的期望,拓展了“漁父”的情意內涵,用《漁歌子》與《江雪》進行閱讀比較,學生通過揣摩體味詞句,在對同一意象不同境遇的審視與把握中,領悟到詩歌中意象的深刻與豐富。
閱讀的起點在語言,從語言出發,建構形象,并以形象為閱讀的著力點和提升點,不斷地細化、豐富、體味,定能使閱讀走向生動、豐富、深刻,實現有效生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瓦窯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