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無論是一個詞還是一句話,都是人的思維與情感的載體。學習主體一經與其碰撞,就能激起思維或情感的漣漪。教與學本身就應該是生命與生命對話與交流的過程,是血與肉的共同體。而語文豐富的人文性更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情感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蹦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享受學習語文帶來的種種快樂、舒暢和愉悅呢?下面就我的教學實踐淺談對“如何發揮情感效應”的初步認識和探索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情,在開放的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慕虒W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激活整個教學過程的開放。因此,我經常采用謎語、故事、兒歌、錄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導入新課。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上《艾滋病小斗士》一課時,我采用以恩科西的故事導入,當我以時而低沉、時而鏗鏘有力的語調將恩科西這位艾滋病小斗士的形象展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六十多雙眼睛都飽含著晶瑩的淚花,這就為課文的感情基調做好了鋪墊。尤其是當我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話“人類與艾滋病斗爭失去了一個勇敢的聲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頑強抗爭的小斗士”作為故事的結束語時,同學們的情感更是掀起了大的波瀾,有了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的迫切愿望,從而達到了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目的。此時再趁機讓學生自讀課文,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就能夠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獲得了一次獨特的人文教育。
二、以讀悟情,情理交融,在感同身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每篇文章的每個字、每個詞,都猶如一個個跳動的生命,都體現著作者的深思、睿智與激情;同時,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都無不體現出作者所要表現的豐富的美(語言美、形式美、內容美等)。閱讀,就是要還原于這種情思、這種美,達到“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而多層次、多形式的讀則是達到這種境界的最佳途徑。
1.讀品結合,讀中體味人物的美好情感和心靈
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是通過敘述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可怕的艾滋病,卻能坦然面對生活,頑強地與病魔斗爭,并關心同樣患病兒童的感人故事。作者以飽含深情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恩科西熱愛生活,關愛社會,關心艾滋病人的美好形象。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上,通過抓住關鍵詞、句、段,引領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感悟,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可貴精神的洗禮。
2.讀悟結合,品味文字的情真意遠
自悟,即自己用心去領悟?!拔颉钡倪^程就是通過閱讀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點撥,適時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文中所隱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精髓。譬如《長征》一文,全篇始終洋溢著紅軍戰士在艱難險阻面前毫不畏懼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學生要想真正體會到這一點,確有一定難度。教師在學生提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暖”一“寒”有什么不同時?緊扣“暖”“寒”二字,借助有關電教媒體,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咀嚼、品味、領悟,從讀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終完成心靈的對話過程。這種借讀而達到的悟性理解是最富有創造力的。
三、填補空白,強化感受,在放飛想象中享受語文的意境
每篇課文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課文語言的未定點,教師若能憑借這些極具內涵的未定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就能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彰顯學生個性的亮點,從而讓學生享受到語文和人生交匯的美好意境,也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掘。如,在教學《艾滋病小斗士》一課中,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為發散點。讓學生先后以“兒童節那天,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去世了,你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并給大家描繪那備受世人關注的一幕嗎?”“透過字里行間,你認為恩科西是個什么人呢?”“假如你親眼目睹了恩科西的一生,你永遠忘不了的是什么?”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二度創作”,并以此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理解,而學生也從個性化解讀中,獲得了情感的共鳴。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背晒Φ恼n堂教學,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相融,心相隨,趣相投的充滿生命激情的碰撞與溝通的過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不僅對學生提出認知發展水平的要求,同時,還對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提出目標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開放課堂,以情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以情架起師生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這樣,學生才可能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經驗、生活積累,參與閱讀,用全部心靈去感悟、去體驗、去品味,使閱讀教學課堂成為開放的和心靈對話的過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合溝鎮中心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