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例教學法具有其應用的價值,但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也應遵循一定的原則,而且還應依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法律教學;應用
20世紀80年代,隨著比較法熱在我國迅速崛起,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教學法被介紹到中國,在部分高校法律授課中加以應用。實踐表明,案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法重知識傳授不重能力培養的不足,對提高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水平具有較好的作用。
一、關于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真實判例或虛擬案例中,充當法律職業角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從形式來看,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倡導的討論法。但現代意義上的案例教學法,則淵源于英、美國家的判例教學法。1870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柯里斯托弗·格倫姆布斯·朗德爾教授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教學法,并大膽改革法學教育模式,在法學教育中首次引入了案例教學法。在哈佛法學院的案例教學中,學生直接參加交流式的學習,通過閱讀已經由上訴法院判決并收集供學生使用的案例匯編,既學習了美國普通法知識和法律歷史,又了解了案件是如何判決的。
哈佛法學院創立的案例教學法后來為哈佛商學院所發展,并在商學院的大力推動下,在20世紀40年代后發展成為世界教學領域廣泛流行的一種教育模式,該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注重能力的培養,認為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提倡批評性思維,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不依賴教材,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研究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律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英美法系國家法律制度、原則等,多來源于既有判例,因此,學生對法律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已有判例的學習,判例本身即是一種案例,因此,在英美法法學教育中開展案例教學具有一定現實的基礎。我國法律制度沿襲大陸法系,法律制度是以法典形式確立,學生對法律的學習主要是對現有成文法律的學習。因此,應用案例教學法在我國大學生中進行法律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但這并不能夠否認案例教學法在法律課中的應用,筆者以為只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基本原則,案例教學法便能夠發揮其應有的教學作用。
1.講授教學與案例教學協調并舉原則
由于我國大學法學教育對象是直接從高中升入大學的學生,他們對法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充分,而案例教學法則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際判斷能力,并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因此,為了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應當在學生學習了一定法學基礎理論后,再在學生中進行。這就需要教師先以講授的方式將該門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講授給學生,待學生已對該門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有了一定的把握后,教師再適時地引入案例教學法,如此,學生才能夠積極自主參與到案例教學中,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分析、探討案例,從而實現案例教學法所期許的目標。
2.教師引領原則
案例教學強調學生的主導性,但并非完全放任由學生自主分析、討論案例。案例教學中,依然要求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法律案件時要在學生的討論中不斷啟發,誘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以及引導學生對相關法律問題展開深入的思考。因此,案例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一個發起者,還應當是組織者、指揮者,而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引領作用,除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功底,還需有相應的實踐經驗,如此,才能夠駕馭基于具體案例事實的法律知識的討論。
3.精選案例原則
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所學法律基本理論能應用于、服務于司法實踐。因此,案例教學絕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教師在準備運用案例教學法前,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選取案例。具體來講,教師所選案例應當具有針對性、準確性和實效性的特點。針對性即指教師所選案例應是針對法學專業課程中的重點、難點理論問題或與該專業課程相關的司法實踐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熱點法律問題所篩選出來的案例。準確性是指教師所選擇的案例一定能表現所學法學專業課程所表達的觀點和理論的案例,這可以使學生通過案例的討論、分析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應用。案例的實效性指的是它的實際教學效果。即通過對所選案例的教學,能夠有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并注意到現實案例的復雜性,從而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的模式選擇
典型的哈佛案例學習是三階段模式,即:個人學習—小組討論—全班課堂討論。但隨著案例教學法的推廣,適應不同國情、不同教學對象的案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筆者認為,在當前我國大學法律教學中,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學生綜合學習情況等,有選擇地使用不同的案例教學模式。
1.案例研習
案例研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針對典型案例進行充分的研討,最后提出解決方案的一種案例教學模式。此種模式可以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的一些法學主干課,如民法、刑法等課程中使用。在案例研習中,每個學生應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教師主要是充當主持人,發揮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引導學生討論,一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筆者認為,一堂完整的案例研習可采用以下方式進行:(1)教師選擇案例,擬定問題交給學生。(2)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的學生對教師選擇的案例進行充分的課前知識準備,并在小組內進行充分討論,形成小組分析報告。(3)課堂上,各小組可依據分析報告闡述對該案例所反映法律問題的意見,并在教師的主持下,與其他不同意見的小組進行充分辯論。(4)教師依據各小組討論情況及課堂辯論情況做出點評和總結。(5)每一學生根據小組分析報告及課堂辯論情況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案例研習由于不受課程、時間、場地的限制,可以成為主要的案例教學模式。
2.模擬法庭
這是當前在高校實施法律教學的一種案例教學模式,該種模式是在教師或者法官的指導下,對預先設定的案例,組織學生扮演案例中的各種角色,如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學生依據角色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案例事先進行充分的分析、論證,在模擬案件的庭審過程中,將自己的論證結論在庭審現場進行展示。該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模擬法庭模式由于受場地、時間以及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程度的限制,一般適宜在大學高年級學生訴訟法學習中加以應用。
3.法律診所
診所式法律教學是對案例教學法的發展,診所式法律教育中,主要是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以小班組為基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直接參與到真實案例的處理中。這種教學模式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調查、會見、辯護、談判等法律執業基本技能,因此適宜在那些已經對法律基礎知識有了較為全面的掌握的即將畢業的本科學生中進行。
參考文獻:
李昌玉,張慧.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案例教學中的運用[J].長江大學學報,2008(06).
作者簡介:李強,男,1969年4月出生,河南省鎮平縣人,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法學院)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