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一)理論依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下面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綱要》還提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些都在要求我們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而搭建積木是幼兒比較喜歡的區域活動,它是幼兒通過操作不同形體、大小的積木等材料,將這些無形象、無意義的結構元件進行構造,從而使其具有意義的活動。但幼兒往往只會搭建一些簡單的事物。德國心理學家福祿貝爾認為:兒童在游戲中應自然、自由地發展,但沒有合理的有意識的指導,兒童的游戲活動只能成為無目的的活動。因此教師如何指導幼兒搭建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二)實踐依據
早上,韓凱(化名)興沖沖地走到教師面前說要去建構區,我同意了。接著又有幾個孩子拿著區域牌走進了建構區。幾分鐘后,我走過去看他們搭了什么。可是孩子們都在玩圓柱體,有的還弄塊長方形的板讓它從上滾下來。我問:“你們搭了什么呀?”沒有一個孩子理我。我生氣地命令他們:“來建構區不是要你來玩這些的,是要你搭物體的。”說完就走開了。又過了一會,我去巡視,只有韓凱在墊子上搭了一個平面的小房子,而其他人都好奇地看著他,沒有動手。
這是日常教學活動中很平常的現象,在我們平時的區域活動中,總能看見幼兒興致勃勃地走進建構區,又灰溜溜地走出建構區,而教師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也對孩子搭建的物體缺少了評價,總是以批評的口氣評論孩子的作品,導致他們失去了信心,就像以上事件,教師沒有耐心地指導孩子如何搭建,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評干涉,而孩子沒有參照物,光憑想象確實是想不出好的物體來搭建。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搭建游戲是指幼兒在搭建過程中,通過操作而發展其動作的靈巧性、力度及其手眼協調性,通過觀察、構造過程促進幼兒空間知覺、空間想象以及創造表征能力的發展。它是一種比運動游戲、象征游戲還要復雜的創造性游戲,需要教師的專門性指導,否則就會因缺乏搭建技巧而喪失信心,長時間處于低水平的游戲狀態。
(二)研究內容
1.教師在指導幼兒搭建的過程中,形成一套完善的指導體系。
2.讓幼兒在自己已有的搭建經驗基礎上,互相交流使用積木的方法,拓寬思路,形成自己的搭建方法。
3.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形成一套評價體系。
(三)研究目標及意義
1.在跟蹤觀察幼兒的搭建游戲行為中,在分析幼兒的發展需要的基礎上,采取適宜的指導策略,有效提高幼兒搭建游戲的水平。
2.通過搭建游戲,提高幼兒良好的自我發展空間,學會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
3.通過搭建游戲,給幼兒提供與他人合作、互相協商、取長補短的機會。
(四)研究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即在進行搭建活動時遵循幼兒的認知活動規律,教法上循序漸進的要求,科學系統地對幼兒進行指導,使幼兒在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2.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確定各階段的搭建內容和目標,讓全體幼兒獲得發展,并針對幼兒間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安排小組活動,促進提高。
三、具體研究措施
學前教育專家提出:“在自由游戲中,教師必須提供適時適當的幫助,只有這樣,游戲的教育作用與價值才能充分地實現與發揮。”正如《幼兒園游戲指導》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游戲活動要成為有益的活動,有賴于教師對游戲的組織與指導。”顯而易見,幼兒結構游戲有待老師的恰當指導。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措施:
(一)自主探索,提高技能
中班幼兒是幼兒園承上啟下的轉折期。剛從小班上來時,我為他們提供了簡單、鮮艷、易拼插的中大型建構材料,認識材料,叫出名稱,并認識建造材料的大小、顏色和形狀,學會延長、鋪平、蓋頂、拼插、圍合、壘高,能有興趣地運用它們建造物體。
1.利用五花八門的材料吸引孩子的眼睛。
2.自主探索提高孩子的興趣。
3.“蝴蝶”獎勵鼓勵孩子積極搭建。
(二)“兩法”共進,所向披靡
1.運用現實比照法提高幼兒搭建活動的能力。游戲是幼兒真實生活的反映,因此我在指導過程中細致觀察、分析幼兒的游戲行為,通過有效的手段將游戲與現實進行聯結、比較,從而引發幼兒認知、構造技能、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幼兒的主動建構,利用現實比照的方法拓展幼兒搭建的經驗。
(1)比照結構圖紙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平面到立體構造的轉化。
(2)比照真實圖片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形象構造到抽象構造的轉化。
(3)對照現實生活經驗與搭建作品,促進幼兒從單一構造到整體構造的轉化。
2.利用問題誘導法增強幼兒搭建活動的信心。沖突具有積極的建設作用,問題誘導法就是教師或幼兒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使幼兒在持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搭建、交往合作、空間想象等能力的全面發展。
(1)以技能性問題豐富材料使用的多元化。
(2)以對比性問題提高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3)以現實性問題引發幼兒持續性的嘗試。
(三)輔助材料,滿足需要
建構游戲的材料是幼兒進行游戲的物質基礎,它不僅可以激起幼兒進行游戲的興趣,還能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在投放材料時,除以色彩鮮艷為主,種類要多樣、新穎,數量要充足外,還要為幼兒準備各種類型的瓶罐、盒子、圓錐體、半圓體等幾何形體,厚紙、三合板、小旗、紙花、橡皮泥等輔助材料以及周圍可以利用的其他材料做替代品,這些輔助材料的提供,豐富了游戲內容,滿足了幼兒突發奇想的需要,更能激發幼兒游戲的靈性,還可在尋找替代品的過程中提高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主體性的體驗。
(四)整體指導,和諧發展
在建構游戲過程中,我不僅注重單純技能的指導,更把孩子的興趣、能力、品質、習慣等全方位的指導內容整體滲透于游戲過程中,既有結構技能的指導,又有想象創造火花的誘發;既有游戲興趣的激發,又有自主、協商、合作性等能力的培養;既有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堅持性等品質的鍛煉,又有愛護建構材料、珍惜構造成果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使幼兒在其中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從而得到整體和諧的發展。
1.在游戲過程中,捕捉機會介入。
2.在評價游戲時,實施全程評價。
四、研究成果
經過一年針對性的研究,我班孩子已經喜歡上了這個區域并且每天都能自覺地進入,不需要老師的提醒。都說游戲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能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讓幼兒獲得自由和快樂,那么我認為建構游戲能夠促進幼兒多方面經驗的獲得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時對教師也是一種成長。
1.教師的指導豐富多樣,不光體現在搭建過程中的指導,還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孩子多觀察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物體和建筑物的形狀、顏色、結構、周圍環境布局位置關系,使他們頭腦中儲存豐富的具體印象,從而在游戲過程中依靠這種印象來進行思維創造。
2.孩子們對事物的觀察不再停留于表面,他們能在認知基礎上對周圍環境、物體進行再現和創造,對周圍生活中的物體和建筑有較細致的觀察和了解,有豐富而深刻的印象。
3.教師有了自己獨特的評價觀。能夠深入孩子心靈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從而客觀地提出意見讓幼兒開心地接受。
雖然取得的成績是明顯的,但也仍有不足,教師在介入時有時會按自己個人的喜好去評價孩子的作品,產生了片面性;孩子們大都搭建的是建筑物,對于其他的立體圖形搭建得比較少,這些都是下階段教師需要繼續研究的,我也會朝著這些問題繼續我的策略,讓孩子們對建構區流連忘返,能夠在建構區內施展才華!
參考文獻:
[1]徐萍.幼兒區角活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2.
[2]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橋鎮中心幼兒園南塢分園)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