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題目中捕捉文眼
常言道:“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還有“題為文眼”“好題一半文”,這就足以證明文章標題的好壞決定一篇文章成敗,不容小覷。作者為了取好一篇文章的題目,往往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很多課文的課題其實就是文章的眼睛、窗戶(也俗稱課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
二、從詞語中捕捉文眼
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教學《泊船瓜洲》一詩時就緊扣詩眼——“還”字來組織教學。孫老師緊扣“還”字分別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靠家近,應該還;離家久,更該還;思家切,不能還。這樣,就使文本解讀層層深入、循序漸進。
我在執教課文《長城》這課前就不停地揣度:怎樣在文中找一根主線,用以引領整篇文章,貫穿整個教學設計的思路?我反復通讀課文,發現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奇跡”一詞映入眼簾,令我茅塞頓開。這不就是我要尋找的那把開門的“金鑰匙”嗎?我利用這個“文眼”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奇跡”的理解層層遞進,感情一次比一次深厚,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了。因為有了“奇跡”這個“文眼”,學生一下子就把文章梳理得順溜光亮。這樣不但可以加快教學的節奏,加大教學容量,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從重點句中捕捉“文眼”
教學課文時要立足文本的特點,要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從學生閱讀的前理解出發,以此來推進教學流程。有些課文中的“文眼”,不只是一個詞,而是一句話。透過這句話可以窺視文章全部的內在氣息,映照出整個作品的精神風貌。
四、從段首中捕捉文眼
有些自然段的第一句就是起始句,也叫中心句。它起著概括、統領全文的作用。如果將其作為文眼,緊扣文眼,教學流程就能順勢而下,水到渠成。比如,《北方的春節》中描寫元宵的起始句是:“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可圍繞起始句安排教學流程:(1)理解“又”字說明了什么?(北方春節的高潮不止一個)(2)作者從什么方面來描寫“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的?(從燈多來描寫)(3)描寫燈的多又是從幾個方面來鋪敘的?(細讀課文,感悟寫法)(4)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從末段中捕捉文眼
有些課文的結束段具有概括回應、畫龍點睛的妙用,將其作為文眼,追溯全文,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和田的維吾爾》最后一自然段“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就是這篇課文的文眼。教學接近尾聲時,可讓學生想一想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然后扣住“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這一句子回顧全文,拓寬理解,就能充分感悟“豁達樂觀”之蘊意。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舊縣中心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