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討論了文綜科目協作教學的客觀依據、權威性依據、直接依據,提出了高考文綜科目協作教學的必要性。
關鍵詞:文綜科目;協作教學;高考模式;三維度
現代社會的日益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日益增強。分科的目的是從某個角度更為深刻地認識事物,而今天,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某一問題局限在某一門學科的領域內是很難得到解決的,必須聯系和充分調動各門學科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綜合創新才能解決。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文綜科目協作教學。
一、文綜科目協作教學的客觀依據是為了適應高考模式的變化
全國“3+X”的高考模式實施以來,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所選文綜高考試題已有了一定的思路和特點,考試所涉及的知識越來越以多樣性、復雜性、變化性、綜合性呈現出來,考的是學生能運用知識三維度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素質。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與高考的新情況和新要求不斷發生著碰撞,產生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著實令人困惑,甚至是讓人憂心如焚的。為此,必須探索和嘗試文綜科目協作教學的有效途徑。
二、文綜科目協作教學權威性的依據是高考文綜《考試大綱》
文綜高考《考試大綱》明確指出:“文綜能力測試更強調對歷史、地理、政治各學科知識的整體、綜合把握,測試既反映各學科和學科間的聯系,又注重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面對不斷變化的高考形勢,作為教師,應具備研究型和開放型的素質,依據《考試大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已是一個重大而不能回避的教研課題。
三、高考文綜科目協作教學的直接依據是近幾年來高考試題的特點
分析甘肅省近幾年來采用高考文綜試題特點,考試強調綜合運用政治、歷史和地理三維度地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特點非常明顯。
1.試題貫穿了經濟繁榮、社會公正、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取向。試題要引導學生將生活現象引入學習中來,如對沙塵暴、火山、地震、臺風、洪澇、城市綠化的現實解釋,對我國能源、交通、農業、物價上漲、科學發展觀、工業發展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
2.試題都滲透著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的現代意識和價值取向,要求學生能從三個維度運用三科知識重組整合、升華認識。試題要求學生能科學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事物,合理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基本了解,沒有對人類文化的起碼尊重,就不會產生對人類自己的深深敬意,就不能樹立起真正的人文精神。
總之,文綜科目要真正實現“縱向聯系,一科多用;橫向聯系,多科滲透”的協作教學模式,就要努力構建三科協作教學的良性機制,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當然,綜合學科協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都還只是在探索階段,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理性地去思考、去探索。所幸的是,改革和創新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總會找到更佳的協作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楊金森.文科學科教學滲透初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0(05).
[2]黃甫全.整合課程與課程結合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96(10).
[3]白金發.文科綜合高考命題立意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4(02).
(作者單位 甘肅省靜寧縣仁大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