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幼兒園中出現的“順手牽羊”之事引出思考,就此對有此行為幼兒的家長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幼兒;“順手牽羊”;良好品質
幼兒園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許多東西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而第二天家長又和孩子把那樣東西送回來了。
下午,幼兒都要進區角活動,每次活動結束后他們就會餐前準備緊接著進餐,然后就會離開幼兒園。今天在幼兒離園時,李××的媽媽在接園時悄悄塞給我一片插塑玩具:“郭老師,這是孩子口袋里發現的玩具,這孩子偶爾會有不好的習慣:拿了幼兒園的東西要么說是撿的,要么說是小朋友給的,希望老師多多教育她,嚴格要求她。”聽到家長這番話,我連忙說:“多謝您的提醒。希望以后我們家園共同配合,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每次幼兒區角活動結束后,我都會和離開區角的幼兒擁抱一下,一是拉近師幼間的距離,二是在擁抱時順帶檢查一下幼兒是否將區角的物品裝入了口袋(這樣做并不是對孩子的不信任,而是對幼兒的一種愛護與督促,防止較危險的東西對幼兒造成傷害)。今天我卻疏忽了和他們的擁抱,作為教師的我,認為李××拿玩具的行為,顯然不能和傳統意義上的“偷”相提并論。首先,大班幼兒的自控能力還是比較差的,拿他人或集體物品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好奇,某樣物品自己特別喜歡時,忍不住拿來看看,看來看去就不自覺地揣進自己口袋。其次,他們還分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一種不好的錯誤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教育引導尤為重要。(1)教師不能馬上否定幼兒的行為而應該正面教育幼兒,不能將幼兒園物品或他人物品帶回家,這是不好的、不對的行為。(2)通過故事等教育手段旁敲側擊地告訴幼兒不經過他人允許悄悄拿他人物品是不對的。(3)加大對幼兒的監督力度,減少或盡量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很多成人對幼兒撒謊、騙人的行為也有疑問,想知道他們為什么會撒謊,家長該如何應對,以改正他們的這一不良行為。
首先,家長要清楚幼兒撒謊的原因,是幼兒的一種有意行為,還是無意行為,一般包括為逃避懲罰、為得到贊揚、為避免矛盾、為不愿做事等原因的有意撒謊,也包括因想象與現實混淆、因理解性心理錯覺和因成人言行影響等原因的無意撒謊。
針對幼兒撒謊行為,我提出三點具體的建議供家長朋友參考:
(1)搞清幼兒撒謊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2)善待幼兒的說謊。當3~6歲的幼兒還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現實之間的界限,他經常會把自己想象的東西當作事實加以描繪。對于幼兒的這類謊言,家長不要一味去指責和訓斥幼兒,可以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分清現實與夢想的區別。
(3)耐心引導,為幼兒營造寬松的環境,培養幼兒不說謊話、有錯就改的好品質,教育幼兒不隱瞞自己的過錯,并要勇于改正錯誤。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第一幼兒園)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