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真話作文時,大部分農村初中學生感覺“無話可說”。其實,對作文“真實”,只要“基本屬實”就可以。其他的細枝末節,可以適當加工一下,甚至可以在不改變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適當加點“水分”也未嘗不可。
關鍵詞:真話;基本屬實;藝術真實
近年來,中考語文試卷中寫作能力考查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老師在研究了新課標以后對學生說:“中學生寫作文應寫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要說假話。”我感覺這是老師對寫“真話”的理解有點片面了,這兒談一下我這點不算成熟的看法。
我對“真話”的理解作了一個恰當的比喻:吃面,難道吃干面嗎?肯定不是,就像你讓學生把發生的事件一字不漏地寫出來一樣傻。一般人都會把干面加水揉,把面重新組合一下,經過幾道工序以后,才可以算是做成可口的香噴噴的大饅頭,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記敘文吧;我們把面做成面條,使面變得有條有理,那也叫吃面,而且還勁道,那可能就變成了議論文,我們把面做成餃子,里面有各式各樣的餡,不同于干面吧,那也叫“吃面”,那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散文;“詩”可以說就是吃方便面了,曲曲折折都是人生的精華,坎坎坷坷都是人生的哲理,人類最佳語言的制造品,那他們不叫“吃面”嗎?那也叫“吃面”,那才叫地地道道的吃面。我覺得對作文“真實”,只要“基本屬實”或“藝術真實”就可以。其他的細枝末節,可以適當加工一下,甚至,可以在不改變原汁原味(故事的基本真實)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加點“水分”也未嘗不可。
一、學生的“目睹”是“真實”
寫“真話”,就是寫現實中真實發生的,親眼所見的。老師學生也是這樣理解,按照這件事真實發生的一言一行全都記下來,其實這樣面太窄不利于學生去發揮。既然是文章,那它就是一個有序的結合體,應該適當把這個“所謂的真話”,適當加工一下。例如有一些人物甚至可以換一下,使之更趨于必然化、人文化、有序化。文章,是一個精神產品,既然是精神產品,肯定是經過人的大腦加工處理的。
二、學生的“耳聞”是真實
有些師生認為,道聽途說真實性較差,不能算真實。其實,聽別人說也是獲取作文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間接材料)。對于別人說的一些事,我們可以用作寫作的材料,只不過適當加工一下,甚至還可以把別的同學做的事,當成自己做的事來寫,別的父母的事拿過來用在自己的父母身上。有些同學會說,那不是寫假話嗎?我覺得不算是假話,別的同學能做的事也是真實的,你也一樣能做,只不過暫時沒做,在合適條件下,一定會做的。但是你必須帶著這樣的心理去寫,你才能進入角色,寫的有感情,你可以把這些事加工得更合情合理的,更符合一般人的思維邏輯,也就是來把這個真實的故事來藝術加工一下,使之看起來更真實,這也算是“真話”,而且高于現實的“藝術的真實”。
三、學生借鑒“課本”和“課外書”等
課本和課外書等是我們獲取的間接作文素材,是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是我們獲取信息最多、最常用的渠道,其實就是人的后天學習。不管是課本還是課外書中一些的真實事件,可以拿來適當加工一下使之符合自己的地域身份用在自己身上。很多學生寫的優秀作文,很大一部分可能不是他真實經歷過或體驗過的,可能是他從課本中和課外書中學來的再加上一小部分自己的經歷。特別是同齡人的《優秀作文選》,更是和自己有基本相同心理,基本相似的經歷,基本一樣的感受,基本一樣的生活,更是我們可以借鑒的最好的材料和捷徑。當然,學生還可以從報紙電視等學到一些真實的素材,學生只要看過了以后都納入了自己的“大腦知識庫”中,你大腦中現已貯存的任何素材,目前都已成為你自己的素材,只要合情合理地寫出來,就算是“藝術真實”。
總之,學生寫“真話”作文時,調動大腦中貯存的素材靈活運用。寫作就是積累的釋放,感情的抒發。希望老師同學轉變觀念,把作文寫“活”。我想,通過我這點不算成熟的看法能讓同學把寫作文當成是人生中的一件輕松愉快的事的!
參考文獻:
李淑民.怎樣讓學生在作文中講真話抒真情[J].語文周報:初中教研版,2012(09).
(作者單位 吉林省龍井市老頭溝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