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由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過渡的主要時期,是學習和掌握社會規范的基礎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學生自身的長期努力和教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恒,促使學生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具體做法。
關鍵詞:現狀;成因;做法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由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過渡的主要時期,是學習和掌握社會規范的基礎階段。在這個時期,兒童的身心發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強,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對兒童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單單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課程任課教師的職責,還應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我深感責任的重大,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現狀分析
我校地處山區,隨著年輕父母們外出務工,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難免被家庭所忽略。學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普遍存在,嫌父母啰嗦。他們在校園看到垃圾或看到有人亂扔果皮紙屑時,會視而不見。有的學生到了六年級仍不會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生活瑣事仍要家長指點、安排,甚至代勞。在思想品德課、班會課的討論或測試中,學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在行動中卻大相徑庭。雙重價值觀的存在,導致了言行不一的不良品德產生,完全背離了教育目標,冷漠、孤僻,缺乏愛心。
二、問題成因
1.家庭影響
有的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過度溺愛,縱容庇護其不良行為,日積月累,養成了孩子好逸惡勞、自私任性、嬌縱霸道等性格;有的家長文化素質低,不能做出表率榜樣,言行中夾雜著臟話、粗話,行為不注意,無形中使學生受到影響;有的家長由于長期忙于工作而無暇管教孩子,與孩子溝通少,對孩子的不良習性難以及時發現和制止;還有家長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通常以訓斥、打罵代替說服教育,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冷漠的性格。
2.學校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智育理所當然成為學校的“硬任務”,思想品德只能是“軟任務”。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比較空泛,教育方法上也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情感性。在“應試教育”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德育工作出現“重視”而不落實的現象,很多學校還是片面追求及格率、優生率,造成重智輕德,忽視了差生的輔導和管理,缺乏應有的關愛和教育。
3.社會影響
由于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風氣尚未全面形成,還存在種種不利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消極因素。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在體制機制、思想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還有許多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發生偏差,嚴重地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具體做法
1.上好思想品德課
教師在品德課上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知行統一的教學目的。另外,課外要設計練習,布置作業,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并進行行為訓練。
2.言傳身教
教師要為人師表,自己的言行舉止、舉手投足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我在平時盡量嚴格要求自己,衣著樸素、整潔,上課鈴響,準時出現在教室,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在參加義務勞動時,跟學生一起動手,頂著烈日,堅持到最后。無論課堂內外,都以平等姿態與學生交流,即使在批評他們時,也注意不使用過激的言語和動作,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的,時刻注意不要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有的放矢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及時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例如,針對學生中存在不團結、相互妒忌、關系緊張的情況,應該及時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講解一些具體的事例來告訴他們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過錯。
4.形式多樣
(1)教育形式的多樣:教師在品德課上,根據教材并聯系實際,補充豐富的德育資料向學生講授,著重抓住德育目的,講清人物實際,讓學生感受德育道理。(2)課堂討論,在講解和認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3)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德育專題班會,使學生從活動中有所悟有收獲。
5.家校聯手
重視和發展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召開家長會,舉辦講座、分發學習資料等,對家長進行宣傳科學的育人思路和方法,幫助督促家長能言傳身教,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負責。在實踐活動中,學校、家庭通過家庭聯系冊的反饋,使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有所參照,孩子的道德行為得到及時的引導,從而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德育教育則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視。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塑造他們美
好的心靈,使他們成為知識豐富、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馬場二場學校)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