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方式寫作。可見,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發展,以至情感的陶冶、思想觀點的形成。因此,必須站在未來的高度、時代的高度,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作文教學規律,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
關鍵詞:學生;作文;素養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體驗習作樂趣
興趣是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也是學生作文的強大動力。學生作文有興趣,寫作時大腦就能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活動就最積極、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1.命題激趣
題目命得好,能激起思維,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是寫一件事,可命題為《記一件有意義的事》,也可以命題為《那件事,我忘不了》,或者命題為《一件××的事》;同是記家鄉變化,可命題為《我的家鄉》,也可命為《家鄉的××》。前者俗、空,后者新、實,寫出文章來,效果就不一樣。如果為學生提供的題目遠離學生所熟悉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不符合他們的表達愿望,他們就找不到作文的源頭。為此,教師在擬定作文題目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作文的對象——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拓寬題目范圍,拓展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有話可說,讓題目與他們的生活接軌,與他們的思想碰撞。
2.活動激趣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多開展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活動,可在玩與學之間、已知與未知之間、樂學與會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教師的任務是要將訓練點與學生的興趣點緊密結合,適時點撥。習作時把活動列入寫作范圍,先活動后作文,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和競爭意識,使學生有切身的感受。如,讓學生先做游戲,或說相聲、演小品、演課本劇、表演歌舞,然后教師趁熱打鐵要求學生作文。學生作文積極性高漲,自然出手成章。
3.情感激趣
劉勰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移,辭以情發”。情感是寫作的強大的動力,在情感的作用下,學生會產生不吐不快的沖動,點燃情感的火種。如,讓學生在參加一周社會實踐活動后,要求他們寫一篇心得體會,因為是他們親身經歷的,第一次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很多學生寫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在家的時候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真情實感就能打動人。所以,教師要在激發學生的情感上多動腦筋。如,寫作前看錄像、講故事、看圖片、看電影、開展活動等。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去感受、去聯想、去體會,入境入情,產生寫作沖動。
二、讀寫結合——讓學生獲取習作營養
寫作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積累得越多,寫出來的文章越精彩。因此,除了課本的學習,還要盡可能地多讀課外書。閱讀教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才能充分表現出來。而兩者的結合有淺層次和深層次的結合之分。淺層次的結合即邊讀邊寫,先讀課文后仿寫。如讀了《小英雄雨來》,就寫《我心目中的英雄》等,把閱讀和習作直接聯系起來。深層次的結合,即讀中求知,讀中求悟,讀為寫蓄勢。經過長期閱讀訓練和反復的思維訓練,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與閱讀文章加以同化并產生連鎖反應(激情與表現欲)。如此有機地結合,才能有所感觸,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引導學生把它表現出來,就不一定是按照《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寫法寫人,也不一定是按照《豐碑》的寫法敘事,而可能是順敘,也可能是插敘或倒敘。兩者可以結合,深層次的結合更為重要,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結合關鍵是文思溝通。大量的課外閱讀,首先要為學生創造大量閱讀的條件。我們在班內設立了一個小書架,發動每個學生從家里拿來幾本書與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換。每周安排2~3節課的時間去校閱覽室看書。這樣就解決了書源問題,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豐富的好書看。
三、豐富積累——讓學生積累習作素材
如今的學生,生活、學習條件好,有很強的優越感,課余時間有圖書讀、有電視看、有玩具玩,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寫起作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其實不然,不少學生寫起作文總是緊皺眉頭,大有“無米下鍋”之感。這是因為他們缺乏觀察生活的習慣,不注重積累習作素材,而傳統的“奉命作文”常常忽視這些。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抓好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這兩個方面。
1.生活積累
指導學生注意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去觀察、發現、捕捉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物,把在學校、家庭、社會、自然中出現的豐富多彩的事件或人物及所見所聞及時記錄下來,成為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游覽、訪問、調查,讓學生在活動中收集寫作素材;開展班組或校級的朗誦會、故事會、報告會、文娛比賽、體育表演等,可以有選擇地收看適合兒童的電視節目;網絡則是一床魔毯,為學生打開了通向遙遠世界的窗戶,讓學生更快更有選擇性地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還可以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節日到了,向軍烈屬問好,為殘疾人辦事,向貧困學生和災區人民獻愛心等。如果我們堅持經常這樣做,小學生的生活就會更加多彩,生活體驗更加豐富,情感得到升華,品格受到陶冶,心靈經常凈化,寫起作文來就“文思泉涌”“落筆生花”。
2.語言積累
作家巴金十來歲就能背誦《古文觀止》中的許多篇章,他在談及創作經驗時說:“現在有200多篇文章儲蓄在我腦海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任何一篇都沒有很好地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內容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是怎么回事了。”正如人們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薄發。從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泉涌,落筆生花,否則心中縱有思緒萬千也只能是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積累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強調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多背、多記,獲得豐富的語言積累。
小學作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必須與閱讀教學積極溝通,注重知識積累,千方百計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促進學生寫作技能的提高。
參考文獻:
唐秀春.如何提高學生作文素養[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02).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