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中政治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普遍面臨許多困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教材問題。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與語文、歷史等教材相比,顯得單調、抽象、枯燥無味,學生不愿意看。(2)教師問題。教育改革已進行了多次,但政治教師固有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仍然沒有改變,滿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仍時有發生。(3)高考模式問題。江蘇高考只有語、數、外算總分,學生的所有精力基本上都在這三門課上了,學校的教學評價也是唯語、數、外論,學生根本不愿意花時間在政治上,甚至有的班主任不容許課后看政治書。
面對諸多問題,我們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提高效率,如何吸引學生,是我們所有政治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興趣的培養是增效的治本之策。我從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要想達到目的就要提高課堂效率,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抓住學生。我們要學會選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案例,從學生入手、從生活入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那么,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呢?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案例。
一、案例要有“趣味性”
政治課教材本身的空洞乏味,加上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等因素,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有人說:“興趣是天才?!薄芭d趣是智力之母?!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興趣,就要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生活,從學生出發,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感興趣了自然就有學習的動力,所以案例選擇要有趣味性。學生不喜歡《政治生活》,甚至認為很假,這給教學帶來了很大難度。有關政府的知識枯燥無味,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教學中,我通過漫畫引入,令學生眼前一亮,馬上有了參與的興趣。我以漫畫官—好官—官的責任—啟示為教學主線,學生參與度很高,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二、案例要有“新穎性”
即所用案例必須鮮活,而非過時。說的都是學生早已知道的東西,學生就沒有興趣了;只有將最近發生的、貼近學生的、貼近生活的新知識、新信息引入課堂,才能引起學生共鳴,從而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相反,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激情,影響課堂效率的提高。如,《國家與國際組織》純粹是理論教學,與學生生活很遠,學生不了解、不關心,教學難度很大。在選修《國際組織》美國三權分立的教學中,我選取了最新美國政府關門的有關新聞片段作為案例情景,學生沒想到政府也能關門,于是積極探究。有的學生知識面廣,已經了解相關新聞,我趁機讓他們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就這樣,一個離學生生活很遠的知識瞬間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三、案例要有“針對性”
跟其他學科一樣,政治課教學有自己的教育教學目標和任務。如何有效地實現目標,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這是我們選取情境案例必須考慮的問題。案例的選擇既要源于生活,來自身邊,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同時又要高于生活,有探討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絕不能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否則會弄巧成拙,事與愿違、事倍功半。在《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教學中,針對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這一知識點,我播放了一個關于任長霞的視頻,同時又提前要求學生從理論的高度歸納任長霞的做法帶給我們哪些啟示。任長霞感動了中國,當然也能感動我的學生。提前做工作又避免了學生只圖熱鬧的可能,讓學生能從生活中感悟道理。
四、案例要有“綜合性”
即所選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案例的選擇既要服務于本節課的教學,還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帶動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研究。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科知識,還提升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當然,在教學中利用的案例,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宜綜則綜,關鍵在綜合恰當。例如,在《政府的職能》的職能教學中,我結合經濟生活中市場局限性和宏觀調控的知識,我告訴學生在文化生活中促進文化創新也與之有關,又告訴學生以后學了哲學還能用得著。
五、案例要有“貼近性”
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話題,應該與己有關,而不是遙不可及、關系不大。在《如何實現人生價值》一課中,我選擇了大衣哥——朱之文作為材料,朱之文是學生熟悉的草根明星,學生了解、羨慕、敬佩。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分別是:走出農村地、回報農村情、歷經萬苦方出頭幾個情景。然后讓學生探究討論,得出下面幾個知識點: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個人、社會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在砥礪自我中實現人生價值。那么我們自身的價值呢?我們是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的?在班級、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無形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了升華。
我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只要能充分運用情景案例教學,綜合考慮以上“五性”,就一定能夠達到減時增效、提高興趣的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洪中學)
編輯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