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具有優先發展的地位,然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需求。為了扭轉這一被動局面,要求教師無論是工作作風,還是教學理念,都必須徹底轉變。
關鍵詞:課改;教師角色;轉變
為了加強基礎教育,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大力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在教育教學中的一言一行,無論是對自己所教的學生,還是對社會,都起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如果教師不從思想意識和教學觀念上徹底轉變,幼兒教育改革只是一句空話。那么,從事幼兒教育的教師,該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呢?
一、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
要求教師轉變過去的教學觀念:不看對象只注重傳授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重人才培養的統一性而忽視培養幼兒自學能力;讓幼兒一味地背誦唐詩、認識漢字、學唱幾首兒歌等這樣被動的局面。
二、教師應樹立終身教育理念
基礎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教幼兒讀書寫字,還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基礎教育應該為學生今后生存發展打好基礎。這樣學生將來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這也是基礎新課程改革的精髓。
三、教師要注重幼兒特長的培養
分組或個別教學比集體教學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對于那些身體上殘疾、學習能力有缺陷的孩子,教師應該多關心、幫助他們,決不能歧視。在幼兒特長培養方面,教師應多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這一點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關注個性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的精神完全一致。
四、教師應成為幼兒發展的促進者、支持者
幼兒由于自身的年齡和生活經驗限制,對一些事物認識不清或缺乏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地介入和引導,做幼兒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和支持者。教師應盡量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長。
五、教師應成為教育的合作者、研究者、學習者
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只有積極探索,不斷研究新情況,接受先進教學的理念,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代同步,為祖國培養出優秀的四化人才。
四化建設的關鍵是人才,人才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幼兒教育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因此,幼兒教育在人才培養中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 甘肅省徽縣水陽牟壩小學)
編輯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