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從學習形式上看,就是學生積極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動參與、主動探索、自主地學習。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是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使學生學習具有主動性和獨立性。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高低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所謂“強扭的瓜不甜”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知識,若死板地講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不好。反之,如果學生有了興趣,學習活動對于他們來說便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所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教師要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始終處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地位,將學習轉變為自己的需要,引發進一步自主學習的動機。
二、及時鼓勵,讓學生主動求知
在學習中,要積極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樹立“我能學好”的信心。在學生學習困難時給予幫助,在成功時給予贊揚,同時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機會,都能取得進步。
在數學教學中,凡是學生能理解的,我決不包容代替,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體驗一些成功的喜悅,適時地點撥、激勵。學生學會了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真正學會了學習。
為了創造一個寬裕和諧的環境,應當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適當設疑,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獨立的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從而逐漸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課后實踐,讓學生主動探索
科勒涅斯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課堂45分鐘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來說是十分有限的,應當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小課堂,讓學生的探究活動延伸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去,開發生活中潛在的教育資源,讓學生的自主能力在生活的大課堂中得到提高。
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是靠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大量的自主學習實踐中鍛煉出來的。課后是學生自主學習最長的時間,如何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自主性學習是非常關鍵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地設計安排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如根據當天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課后練習,這樣可以有效地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在完成課后練習的同時,把一些學生設計得比較好的習題展示給班級同學看,或板書在學習園地上,一方面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培養他們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能力,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主性。
總之,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著力構建自主的課堂。以學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人,潛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高效地學習。
(作者單位 吉林省大安市燒鍋鎮鄉中心校)
編輯 武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