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童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與人交往有著嚴重的語言障礙。使聾童掌握一技之長,立足于社會,達到自食其力,做一個遵紀守法的愛國公民,是聾校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聾校教育要發展聾童書面語言能力,使聾人能與健全人正常對話,解決聾人的語言障礙問題
聾童的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指語和手勢表情語。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書面語言。因為,當聾童離開學校踏入社會與健全人交往的時候,作為校內交際工具的手勢語必然退位,而最具現實功能的交際工具又必須要由書面語言——筆談來替代。所以,培養聾童的書面語言能力,與他們今后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如何培養聾童的書面語言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把聾童當作主體,充分調動聾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決摒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言堂”“滿堂灌”“包辦代替”等現象。盡可能多地讓聾生自己去在動腦、動口、動手。使聾生在不間斷的動腦、動口、動手過程中逐步領會和掌握書面語言的特點,并學會使用書面語言,使聾生終生獲益。
二、開展聾人的職業教育
實現聾人自身價值,做到殘而不廢,是聾校教育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又一重要課題。聾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將來能立足于社會,生存于人類空間,達到自食其力。因此,在校教育期間就應讓學生逐步接觸社會,掌握一技之長。比如,利用校田地,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教育,使聾童獲得某種勞動技能;進行社會實踐,參觀、學習維修專業,如,修鞋、修自行車等適合聾人從事的行業,這些職業技術教育的設置就是在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讓學生能順利地過渡,走向社會,在校期間掌握一些職業技能,將來靠自己的勞動脫貧致富,是學校育殘成才的需要,也是減輕國家和社會負擔的需要。在校實施職業技能教育課時,可嘗試打破統一年級學習技術的規定,低年級年齡偏大的也可以參加職業技能訓練課學習,在聾童中年齡偏大技術掌握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實習的課時稍微多些,在條件成熟時,學生畢業無設限,只要文化知識、職業能力達到標準,就可離校,走向社會,去實現自身價值。
三、加強聾人的德育教育
使聾生做一個遵規守紀的好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來成為社會的文明公民。在聾人的德育教育過程中,大體可分為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
聾生因聽力、語言缺陷,與外界交往均受到了某些局限,心理品德結構的發展也受到了影響,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既不能照搬普通學校的做法,又不能進行空洞、簡單、抽象的說教,而應選取大量的事實材料,如,慶香港回歸活動、觀國慶大典活動等教育性活動和教育性交往來對他們進行教育。要達到愛國主義的目的,關鍵在于精心設計教育性活動與交往過程,這些活動和交往過程要符合聾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如,定期舉行升國旗儀式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方式。對這個特殊群體,只有通過在具體事物和交往中進行教育,才能使他們逐漸做到有愛國之識,生愛國之情,立愛國之志,導愛國之行。
聾生的偷盜現象普遍存在,大家認為這是他們的通病,聾生在校內小偷小摸、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已經不以為然,有時甚至在校內外三五成群偷物盜款。針對這一現象,聾校要從小對他們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逐步提高分辨是否好壞的能力,努力改變偷盜行為。因此,聾校班主任直接擔負著教育和轉變思想的工作,對聾生的偷盜現象,應有超前的教育意識,要充分利用班隊會,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旦發現聾生的不良習慣應及時批評教育,引導聾生認識錯誤,克服缺點,做一個有道德、守紀律的好學生,成為一個社會文明的公民。
(作者單位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