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歷史知識結構圖示法可以把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整個知識骨架,并且有助于濃縮教材,突出重點。
關鍵詞:知識結構圖示法;記憶;實例圖
歷史教學當今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新課改已經實行了好幾年,但學校仍然不得不面對以升學率來評價教學質量的社會現實,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地誘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教學設計,開發、選擇、組織多種手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最佳學習狀態下進行有效的學習,這其中圖示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
歷史知識結構圖示法是一種把歷史學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它們之間內在聯系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一種最優組合的教學方法。由于具有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化難為易等優點Fx1mL4g4LlMlmq0h/hPAMP4Gxg4eu692DchUj7NEKuc=,圖示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產生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歷史圖示教學法的常用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數軸圖示
利用數軸圖示,講清歷史的分期、起訖年代、特點等,使學生在學習新課前或復習時能從宏觀上獲得對該段歷史的整體認識。
上面的圖示,可以看出中國封建社會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時間、特點如下:
戰國時期,時間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秦漢時期,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
從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這一時期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呈現繁榮局面,各民族聯系加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
從公元907年到公元1368年為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封建社會民族進一步融合,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從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公元1840年清朝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
二、結構圖示
依據圖示,講解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和系統掌握歷史知識,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如,“三角貿易”知識結構圖:
這個圖示就形象地反映了販賣黑人奴隸的“三角”貿易。學歷史既需要形象思維,也需要邏輯思維。使用圖示時,必須配以教師生動具體的講述,這樣既可以省時省力,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三、方位圖示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識比較多,如,國家的相對位置,疆域大小,重要民族、城市的分布等。如果只靠教師口頭說教,較難掌握,若用圖示法,則可事半功倍。如,戰國形勢圖:
圖示將戰國七雄的名稱及位置清晰地展示出來,一目了然,便于學生記憶,同時空間觀念也得到培養。(記憶順口溜:北燕南楚西秦趙魏韓)
四、比較圖表
有比較才有鑒別,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概念等都可列表比較,以區別其異同、性質、特點。如,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比較圖表:
運用歷史圖示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學中如何選用應從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滿歸鎮中學)
編輯 張珍珍